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
程玥
绵竹市新市学校
引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推进背景下,英语学科教学面临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的范式转型。阅读模块作为语言输入主渠道,其教学有效性直接影响学生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发展。现行课堂实践中,教学设计、实施环节与评价系统往往呈现离散状态,导致教学目标虚化与学习效能弱化。探索教学评三位一体实施模式,通过嵌入式评价促进教与学的深度耦合,能够有效破解传统课堂的结构性矛盾。本研究基于课程改革理论框架,结合初中生认知发展规律,系统阐释教学评一体化机制在阅读课堂中的实践逻辑与操作要点。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评”一体化实施原则
为了确保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遵循五项至关重要的核心原则,这些原则构成了实践的基础框架。目标一致性,作为首要原则,强调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乃至最终的评价标准都应紧密结合,统一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这保证了教学活动方向明确,评价亦能有的放矢。另一方面,整合性原则至关重要,它将教学、学习与评价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系统,这意味着评价不应是独立于教学之外的环节,而是应该无缝地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这种融合提升了教学的整体性和协同性。而过程性原则则关注评价的动态性,这意味着评价并非终结性的盖棺定论,而应贯穿阅读学习的始终,持续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提供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学生主体性原则同样不可忽视,它强调学生在学习和评价过程中不应是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积极参与的主体,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主动反思和深度参与,从而激发学习的内驱动力。最终,发展性原则揭示了评价的根本目的,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进步而非仅是等级的评判,以此来引导学生的持续进步,这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人文关怀和育人价值。这五项原则彼此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构建起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完整理论框架,为课堂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策略
(一)依据核心素养要求,规划单元阅读教学整体思路
1. 单元主题语境教育价值分析
规划单元阅读教学需系统解析主题语境承载的文化传承与社会认知价值。教师应突破文本表层结构,探索主题内涵在文化浸润与人格塑造层面的深层教育潜能,通过联结学生生活场域与社会热点现象,形成文化认同培育与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立体化路径。以生态环境主题为例,教学设计需构建人与自然的价值对话场域,使语言符号系统与生态伦理意识形成双向互动,最终实现知识建构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 核心素养导向目标体系构建
基于主题价值解析成果,须建立多维联动的素养发展目标群。教学目标应具备全局性和指导性特征,统筹规划语言解码能力、跨文化思辨能力及策略迁移能力的培养路径。具体维度包括特定语篇类型的深度解析能力,文化比较视域下的价值判断能力,以及元认知策略的系统应用能力。
(二)聚焦语篇特征,设定整合教—学—评的阅读目标
1. 文本研读与教学要素定位
教学文本分析需突破表意理解层面。执教者应当系统解析语篇体裁特征、架构逻辑及语言特质,重点考察文化负载词项与语用功能实现机制。在传统节日主题说明文教学中,执教者需引导学习者把握空间顺序与描述性语言范式,攻克文化符号解码障碍及术语迁移应用难题。
2. 阅读素养目标体系构建
基于文本解构成果,教学目标需形成能力发展光谱。以节日语篇教学为例,其目标矩阵可分解为五维指标,技能维度关注略读策略掌握与主旨辨识效率,知识层面聚焦文化符号解码与三个核心习俗阐释,思维发展强调可视化工具运用及逻辑框架重构,语言输出要求完成节日主题的口语化复现,情感维度培育文化认同的自觉意识。
(三)创设主题情境,设计指向深度阅读的教—学—评活动链
1. 阅读前:激发、预测、导向的引导与评价
教师运用视觉化素材或开放式提问激活学习者认知图式,例如围绕文本标题或封面图像展开联想推测训练。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展示个人经验储备并形成初步假设,教师借助对话记录与行为观察分析群体认知基础差异,识别潜在学习障碍与兴趣焦点。
2. 阅读中:理解、梳理、探究的指导、活动与评价
教师构建阶梯式认知支架,包含信息检索、语义解码、逻辑推断等分层训练模块,引导学习者交替使用跳读扫描、深度精读等策略处理文本。学习者在独立完成结构化学习单的基础上,通过概念构图可视化文本架构,借助协作讨论消解理解歧义。教师采用流动监控机制,结合任务单审阅、随机抽检、过程观察等多元手段持续捕捉学习轨迹,针对个体认知偏差实施即时介入,确保教学干预精准作用于各学习者的能力临界区域。
3. 阅读后:概括、评价、迁移的深化、应用与评价
阅读活动之后,核心环节在于深化认知、激发批判性思维及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应用,教师精心设计具启发性的问题或任务,旨在驱动学生开展更高阶认知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包括口头或书面提炼文章主旨,评判作者见解或写作技巧,联系自身经验分享感悟,甚至角色扮演,亦或是改编故事情节,围绕主题进行短文创作等,评价重点在于衡量学生的信息概括力,审辩式思维能力及知识融会贯通的成效。
(四)优化课堂互动模式,实施基于证据的阅读教学调整
1. 运用多元互动,观察收集学生阅读学习证据
教师应设计多元互动场景,如师生问答、结对讨论、小组合作及全班展示,系统监测学生阅读行为。教师提问个别学生能直接评估细节理解水平,巡视小组讨论可记录协作过程与策略应用,分析任务单或笔记则揭示信息整合深度。口头阐释的清晰度、书面记录的完整度及行为参与的主动性构成三维评价体系,为阅读能力发展提供多维数据支撑。
2. 基于课堂观察与即时评价,动态调整阅读指导策略
教学决策的核心在于将课堂观察与即时评价转化为动态指导策略。学生普遍存在长难句理解障碍时,教师需增加解析示范或简化句型,当预测策略掌握熟练时,应推进批判性思维训练,合作效率低下则需重组分工或明确任务。实时评估与灵活调整形成闭环机制,确保教学活动精准匹配学生认知需求。这种双向反馈模式不仅解决当前学习困境,更为后续文本解读建立个性化支持框架。
三、结论
在新课标引领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评”一体化已成为深化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举措。此模式强调目标一致、过程融合,要求教师在单元层面进行系统规划,以整合性目标任务为抓手,创设情境化的教学活动链,通过互动优化和动态调整构建反馈闭环,并借助多元评价体系保障教学质量。多种策略协同运作,旨在切实优化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育人成效。未来研究应侧重于本土化实践模型的构建与推广,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评一体化融合的创新探索,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颜河 . 新课标下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J].中学课程资源 ,2025,21(03):67-70.
[2] 盛鹏飞 . 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研究 [J]. 启迪与智慧( 上 ),2025,(03):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