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苦难坚守到意识觉醒:论《活着》女性角色与女性创作主题流变
方应婷
珠海市斗门区珠峰实验学校 广东珠海
一、绪论
中国女性作家创作主题自 20 世纪以来始终与女性现实处境深度捆绑。从之前书写礼教压迫下的苦难命运,到现在注重自我觉醒与多元身份认同,这一发展既发射出女性生存状况的变迁,也显示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强化。我与学生在师生共读《活着》的课堂研讨中,把余华(一个男性作家)塑造的家珍、凤霞等女性人物,作为我们探讨的核心——她们在历史浪潮中的苦难承受、对“活着”的默默坚守,以及被我们感受到流露的主动意识,都与女性文学主题的发展脉络高度契合。我们共读提炼人物细节的线索,不仅能清晰串联女性创作主题的演进逻辑,也为理解女性文学的精神传承提供了贴近文本的新视角。
二、《活着》女性角色的双重性:忍受与觉醒(师生共读文本剖析)
在我与学生共读的人物分析环节,家珍被认定为“传统苦难女性的典型,却藏着隐性主动意识”。她的丈夫福贵败家后,她以跪劝方式阻止丈夫沉沦,这一情节在师生讨论中被解读为“对家庭秩序的主动维护”;长期贫困中,她带病劳作、维系一家生计,临终前仍牵挂家人,这是其韧性的体现;在面对子女接连离世的打击,她始终以“陪着福贵好好活”为支撑,这份坚守在师生共识中,是对“生存权利的沉重印证”。这一形象与师生共同对比阅读的 1980 年代女性文学作品(如张洁《沉重的翅膀》)中的陆文婷形成呼应——他们都是在极其压抑困苦的社会环境中承担家庭责任,同时追求尊严。更新人物凤霞则在师生共读中被视为“更具显性觉醒意识的过渡性角色”。她虽然因聋哑被边缘化,但是不认命:她辛勤劳作,靠自己双手创造浩生活,心地善良用手势回应二喜的示好,用眼神分享孕期对新生命的期盼,这些细节经我们共同梳理,打破了“女性即纯粹受害者”的刻板叙事。凤霞的“沉默反抗”与“积极争取”,在讨论中被认为是女性文学从苦难叙事向生命价值叙事转型的具体体现,与后续师生共读的1990 年代作品(如铁凝《大浴女》)中追求情感自主的女性角色,形成精神上的深化。
三、女性创作主题的三段演进(师生共读作品对照)
我们在共读中,注重梳理女性文学发展线索。把 1980 年代的创作主题概括为“苦难中的生存坚守”。理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师生共同研读的戴厚英《人啊,人!》、张抗抗《隐形伴侣》)中,孙悦、肖潇等女性形象,与《活着》的家珍特征高度契合——都在社会、家庭双重压力下,以忍气吞声维系精神与家庭的完整,主题核心集中在“如何在压抑中守住生存底线”,诚然,这与当时师生讨论中提及的“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家庭化限定”有脱离不了的关系。我与学生也通过共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铁凝《永远有多远》等作品,发现女性文学开始转向“展示生命价值与自我觉醒”。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延续了凤霞式的主动探索:《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女性通过参与部落事务实现社会价值,《永远有多远》中的白大省反思“传统付出型伦理”的局限——师生讨论共识认为,这种转变源于社会开放带来的“女性角色多元化可能”,主题从“被动生存”转向“主动探寻生命意义”。
四、主题演变的动因(师生共读语境分析)
经过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出女性创作主题的流变本质就是“社会语境与女性自我认知共振的结果”。1980 年代,师生结合历史背景讨论认为,社会对女性“家庭守护者”的角色限制,使创作只能着眼“苦难坚守”;1990 年代后,经济发展与社会开放(如师生提及的“女性就业机会增加”),女性就有条件走出家庭,探寻外面的世界,从而推动主题转向“自我觉醒”;进入 21 世纪,社会发展的进步,思想的开明,文化的传播,成为女性突破传统框架、实现多元表达的巨大动力。而《活着》的女性形象,刚好就是师生讨论中确认的“过渡性载体”——既承载着前一时期的苦难记忆,也孕育着后续觉醒的基因。
五、结语
以师生共读《活着》中的女性角色为线索,女性创作从“苦难坚守”到“自我觉醒”的主题流变得以清晰呈现。家珍与凤霞的形象,经师生共同拆解文本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女性的真实悲惨命运,同时也为女性文学发展提供引子,让我们顺着这条线索去深入挖掘。我们通过共读共同讨论,认为女性的转变源于社会语境的进步、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我感觉未来女性创作将走向更多元化,而《活着》中女性在苦难中展现的坚韧,经师生共读的深度剖析,也将成为女性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余华 . 活着 [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2] 张莉 . 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美学困境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3] 戴锦华. 镜城突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M]. 北京:作家出版
社,2000.
[4] 铁凝 . 大浴女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5] 迟子建. 额尔古纳河右岸[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
[6] 戴厚英. 人啊,人![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7] 郝景芳. 北京折叠[M]. 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
[8] 林棹 . 潮汐图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