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肖郁兰
惠州市河南岸中学小学 516001
前言
小学音乐教育是塑造学生音乐兴趣、技能与审美能力的关键阶段,节奏作为音乐里的关键组成元素,对学生的音乐理解及表演至关紧要,常规的节奏教学往往显得枯燥,缺少互动方面和趣味方面,造成学生的兴趣逐步下滑,怎样把趣味性融入节奏训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课题。
一、以游戏为基点,展开音乐节奏感训练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实践期间,游戏教学法鉴于能有效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与技能互动式习得,被大量采纳运用,顾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也就是好奇心旺盛、好动活泼的特质,若只是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其教育的实际效果往往欠佳,采用游戏化教学策略,教师巧妙地掺入节奏感训练元素,不仅能大幅增进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悟与体验,而且有益于全面提升其音乐方面的素养,实现教育操作过程中的创新与效能最大化。采用游戏教学手段可有效提升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还能以寓教于乐的办法减轻学习压力,以此达成教育进程中愉悦与高效一起存在的目的,在开展游戏教学策略整合的期间内,教师需用心挑选恰当的学习材料,并巧妙地掺进多样化的游戏元素,以此延展学生们的音乐视野,有效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与参与踊跃度。
二、加强课堂互动,感知音乐节奏
教师可借助课堂上的互动交流以及新颖独特的语言表述,形象地呈现节奏的含义,从而让学生能够更直观深入地把握音乐里节奏的构成与特性,语言互动作为多维度沟通的渠道,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送,还为教师带来了创新的教学手段,即把课堂教学的主导权赋予给学生,鼓励他们在语言实践里面开展节奏感的自我摸索与训练。此做法极大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替他们创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路线,意在深度培养其对节奏感的感知跟运用能力,就音乐课堂教学这一领域而言,互动手段种类繁多,除凭借言语做交流外,引入肢体动作的互动形式极具成效,它能让学生在多层面体验里加深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并切实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维度。
三、注重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音乐节奏
生活跟大自然中的声音形成了一种原始且多样的音乐形式,教师应当巧妙地把这自然之音引入教学实践,让学生成为生活里形形色色物体的感知者,进而激发他们对音乐节奏的觉察,以这个契机为切入点启发学生的音乐直觉,进而明显提高其对音乐节奏的理解与掌控水平。引领学生深度探索并体悟生活中的自然之音,诸如那清脆动听的虫鸣声、宛转好听的鸟啼声以及潺潺流淌着的溪水声,皆是大自然豪爽的赠予与精彩的呈现,基于课堂教学资源与时间的约束,教师可采用创新性策略,也就是采用录音技术捕捉自然界的声响,从而充实教学素材库,该做法的意图是让学生亲自体验并领略原生态音乐的独特魅力,以此增进他们对自然界声音美学的理解和体悟。
四、趣味节奏训练在《丢手绢》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节奏与情感表达练习
在《丢手绢》的教学工作中,节奏不仅仅是单纯的音符跟拍子的组合,还应带有情感的情韵,教师可策划一些情感表达练习,用音乐的节奏帮学生抒发不一样的情感。
例如:欢悦的节奏:教师一开始就用轻快节奏奏响《丢手绢》旋律,鼓励学生做出俏皮、跳跃的动作,传达快乐的心境,学生可借助快速的拍手、跳跃和转圈来表现歌曲的欢乐氛围。
悲伤的节奏:同一支歌曲,把节奏略微放慢,带有沉思意味的节奏展现出悲伤情感,学生可做出慢悠悠的动作,诸如低头、胸部前俯等,协助学生体验不同情感状态下节奏表现。
紧张的节奏:通过加大节奏的紧凑度,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表现出紧张也或兴奋的情绪,添加节奏的变化,要求学生在节奏加速状态下做出快速动作,引出紧迫感。
(二)节奏与故事结合的游戏
重新展现丢手绢的故事情节,教师把歌曲里“丢手绢”部分当作引导,构建一个故事情节,在这个情节阶段,学生须依据故事的发展、节奏变化做出相应的动作,故事中不妨是一个小朋友在操场上把手绢丢下了,另一个小朋友把它捡起来咯,而后是追逐、躲避等相关情节,每一段情节都会跟着不同的节奏与动作变化,学生们需要依照节奏做出恰当的反应。
开始阶段:歌曲的节奏偏慢,学生们用轻柔的动作把“丢下的手绢”捡起,再以闲适的节奏游走。
追逐阶段:歌曲的节奏变快,学生们仿效追逐的动作,迅速扭转身体、蹿跳等,呈现出紧张的追逐感觉。
躲避阶段:当节奏变得愈发紧凑的时候,学生们靠快速的步伐与灵活动作去躲避。
这种把故事跟节奏组合的方式,能使学生在表演与演绎当中感受节奏的起伏,同时借助情境训练强化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三)节奏与乐器的结合
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与认识节奏的多样性,教师可引入各类乐器开展节奏训练,采用非洲鼓、手铃、木鱼、沙锤之类的乐器,让学生在学习《丢手绢》期间,不光能借助身体动作和歌唱表达节奏,还可凭借乐器强化节奏的层次感与丰富性。
活动一:乐器分配跟演奏
教师可依照学生能力跟乐器的种类,给不同小组分配相应乐器,各个小组按照分配给自己的乐器,演奏《丢手绢》里面的特定节奏,打击乐器可演奏基础的韵律,手铃可掌管高音部分的演奏,其他轻敲乐器可拿来营造旋律的伴奏氛围。
依靠这种模式,学生不但可体验节奏的多种样式,还能学会怎样借助不同乐器和声音层次去展现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
活动二:即兴演凑与配合
为了进一步催生学生的创意,教师可在节奏训练里增添即兴演奏的环节,学生可自由去选择乐器,按照教师提出的节奏框架开展即兴弹奏,探索着去创造自己的节奏组合。
教师先去演示一段节奏,学生们依照这个节奏框架开展即兴的演奏与舞蹈,掺入自己的想法与表达,在这一过程里,学生们不仅能进一步加深对节奏的理解,还能懂得怎样与他人共同合作,做好不同乐器演奏的协调。
结语
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实施节奏感训练,对学生音乐情感素养的培育有极为关键的作用,教师应切实高度关注,并在教学实践期间采用多样化的方案,意在切实增强学生的音乐节奏感知水平。
参考文献:
[1] 项丽娜 . 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00(006):53-53.
[2] 袁芳. 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渤海大学,2016
[3] 厉城君. 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文摘版):00225-0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