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语文遇上物理:提升学生科学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跨学科实践
徐良声
云县涌宝完全中学 675812
一、语文基础能力与物理学习心理障碍的关联性分析
(一)阅读理解能力不足导致审题偏差
解答物理题目对从文本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着较高程度的依靠。如,在“浮力计算”问题中,学生需从题目给出的信息中找出“物体浸没体积”“液体密度”关键信息,再结合相关公式开展运算。若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不太强,就容易产生“没看到条件”“看错数值”等失误。除此之外,物理概念表述所具备的严谨特性也对学生解析语言的能力形成考验。如牛顿第一定律中“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阐述,若学生对“一切”“总”“或”这些起限定作用的词理解得不准确,就容易掉进“物体不受力时肯定静止”这样的认知错误区域。
(二)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影响实验报告质量
撰写物理实验报告是进行科学表达非常关键环节,它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简洁的话语描述实验目的、步骤、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但,部分学生因为语文表达能力不足,出现“步骤杂乱”“结论不清晰”等状况。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有学生将实验步骤描述成“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前面,然后移动光屏”,却没有说清楚“将物距调整到 2 倍焦距以外”“记录像距以及像的性质”等重要信息,使实验报告缺少科学性与规范性。
二、跨学科解决策略:以语文能力提升促进物理学习突破
(一)融合语文阅读训练,缓解物理信息提取焦虑
语文阅读训练注重培养对文本结构的分析、关键信息的挑选以及语境理解的能力,若将这种训练方法融入到物理阅读之中,能够助力学生掌握成体系的信息提取办法,减轻认知方面的负担,进而缓解焦虑的情绪。语文阅读中面抓取关键词、划分段落层次等技巧,可以直接应用到物理文本的解读上,使学生能更高效地获取物理概念、规律以及实验相关的信息。
以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运动的描述》为例,教材中不但有“机械运动”“参照物”等核心概念的界定,还穿插着大量生活中的例子以及实验方面的描述。在教学过程中,可参考语文阅读训练的方式,引导学生像分析记叙文的段落层次那样,去划分教材内容的结构:首先找到阐述“机械运动”定义的那部分内容,圈出“物体位置的变化”关键词;接着梳理教材中“乘电梯”“列车行驶”等例子所在的段落,弄清楚每个例子是怎样围绕“参照物选择会对运动描述产生影响”核心观点来展开的。通过类似于语文文本分析的训练,学生能够清晰地理出物理知识的逻辑线索,逐渐掌握从物理文本中提取核心概念、关键数据以及逻辑关系的办法,有效地减轻信息提取方面的焦虑。
(二)结合语文表达训练,克服物理思维外化恐惧
将物理思维清晰展现出来,意味着要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以及推导的流程,转变成为清楚、准确的语言描述。语文表达训练聚焦于语言的准确无误、逻辑连贯以及条理清晰,还包含口头表达方面的思路整理、书面表达方面的框架搭建等内容。若能将语文表达训练和物理学习关联起来,就能给学生们提供成体系的表达技巧指引,协助他们将抽象的物理思维转变成规范的语言表达形式,慢慢地克服外化的畏难情绪。
在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欧姆定律》教学中,当学生们完成“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相互关系”实验后,需讲述实验得出的结论以及推导的整个过程。可参照语文表达训练中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引领学生搭建起表达的框架:首先要明确实验的结论(如“在电阻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呈现出正比关系”),这就好像是议论文的核心论点;接着阐述实验期间控制的变量、测量获取的数据以及数据变化的规律,当作支持结论的“论据”;最后说明是如何依据实验的数据得出结论的,形成完整的“论证”步骤。在口头表达环节,可以参考语文口头作文的训练办法,让学生先在小组内部按照“结论 - 实验依据 - 推导过程”逻辑顺序展开表述,小组中的其他成员依照语言的准确程度、逻辑的连贯情况进行评价并修改;在进行书面表达时,依照语文说明文的写作要求,让实验报告的语言表述更加规范,确保物理思维能够通过清晰、准确的语言体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三)依托语文逻辑训练,消除物理规律推导畏难
物理规律的推导,离不开严谨的逻辑思维,要从给定的条件出发,历经公式推导、现象剖析等诸多环节,才能得出相应规律。语文逻辑训练涵盖对文本因果联系、递进关系的解析,以及议论文论证逻辑的搭建等方面。这些训练能助力学生掌握梳理逻辑关联、搭建完整逻辑脉络的办法。将语文逻辑训练融入到物理规律的推导当中,能够引导学生借鉴语文中的逻辑分析思路,梳理物理推导流程中的逻辑关系,构建清晰的推导途径,进而化解畏难情绪。
以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浮力》中“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教学为例,教材借助实验去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间的关系”,接着推导出阿基米德原理。在教学时,可以凭借语文逻辑训练中的因果关系分析方式,引导学生梳理推导逻辑。一开始明确实验的初始条件,也就是“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还有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推导的“原因”。紧接着分析实验数据之间的联系,通过计算“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与浸没时拉力的差值”得出浮力大小,再对比浮力大小和排开液体重力的数值关系,察觉到“浮力大小等同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这属于逻辑推导的“中间部分”。最后结合实验现象与数据关系,归纳总结得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规律,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通过借助语文逻辑训练的推导形式,学生能够清晰地将握物理规律推导的逻辑路径,进而化解畏难情绪。
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与物理的结合,并非简单的学科知识交融,而是思维与语言的深度碰撞。科学需要借助语言加以表达,语言在科学学习中得到磨砺,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通过跨学科实践活动,学生既能更精准地领悟物理概念,还能够学会运用清晰、严密的语言描述现象、阐释原理、表达观点,进而提高科学表达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文文 . 新课标下跨学科融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5,(24):54-56.
[2] 龚文亮 . 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落实要点与优化策略 [J]. 语文世界 ,2025,(18):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