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杨茜

锦州滨海新区(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笔架山小学 121007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核心素养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文化基础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积累与文化理解能力,自主发展强调学生形成主动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二者均与自主阅读能力存在紧密关联 —— 自主阅读是夯实文化基础的“载体”,也是发展自主发展素养的“途径”。

(二)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阅读规律,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引导下,能够主动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开展阅读活动,并能对阅读过程进行自我监控、对阅读内容进行思考与迁移的能力。其核心维度包括:阅读内驱力(主动阅读的意愿)、阅读方法(如批注、预测、梳理等)、阅读反思(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质疑)、阅读迁移(将阅读所得应用于生活或学习)。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价值

(一)夯实文化基础,培育文化自信

自主阅读能让学生摆脱“教师讲解”的局限,自主接触经典儿童文学、科普作品、传统文化读物等,在主动探索中积累语言素材、理解文化内涵。例如,低年级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中华传统节日故事》,能主动了解春节、端午的习俗与文化寓意;高年级学生阅读《草房子》,可自主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美与乡土文化,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落实文化基础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发展自主能力,促进终身学习

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要求学生具备“学会学习”的能力,而自主阅读正是这一能力的重要训练途径。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规划阅读时间、选择阅读内容、解决阅读疑问,这一过程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例如,中年级学生制定“每周阅读计划”,自主安排每天 20分钟阅读《昆虫记》,并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昆虫的变态发育”等疑问,逐步形成“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提升思维能力,培养审美创造

自主阅读并非“被动接受”,而是需要学生主动思考、质疑与联想。在阅读《小王子》时,学生可能会自主思考“为什么小王子要离开玫瑰”“驯养的意义是什么”,这一过程能锻炼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阅读绘本《逃家小兔》时,学生可自主想象“小兔还会变成什么”,并通过绘画、讲故事的方式表达想法,进而提升审美创造能力,契合核心素养中“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培养要求。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阅读内驱力,构建“兴趣 - 任务 - 反馈”闭环

1. 精准匹配读物,激发兴趣

根据学生年级与兴趣特点选择读物,低年级以色彩丰富、故事简单的绘本(如《好饿的毛毛虫》)、桥梁书为主;中高年级引入儿童文学(如《窗边的小豆豆》)、科普读物(如《神奇校车》),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读物,满足个性化需求。

2. 设计挑战性任务,维持兴趣

结合读物设计“沉浸式任务”,如低年级开展“绘本角色配音”“故事续编”,中高年级组织“书中人物辩论会”“科普知识小讲师”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阅读的价值。

3. 及时多元反馈,强化兴趣

通过“班级读书墙”展示学生的批注、读后感,在课堂上设置“阅读分享时间”,让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同时,教师给予针对性评价,如“你的批注抓住了夏洛与威尔伯的友情细节,很有思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强化阅读内驱力。

(二)教授科学方法,打造“方法 - 实践 - 迁移”链条

1. 分层教授方法

根据年级特点传授阅读方法,低年级教授“图文对照法”“预测法”(如读《爷爷一定有办法》时,预测“爷爷会把毯子改成什么”);中高年级教授“批注法”(圈点关键词、写下疑问)、“思维导图梳理法”(用思维导图梳理《西游记》的取经路线)。

2. 课堂示范实践

教师结合文本片段进行方法示范,如讲解“批注法”时,以《司马光》为例,在“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处批注“‘登’‘跌’‘没’写出了情况的紧急”,再让学生尝试用批注法阅读同类文本,在实践中掌握方法。

3. 引导阅读迁移

鼓励学生将所学方法应用于整本书阅读,如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法”梳理《草房子》中桑桑的成长经历,或用“质疑法”提出《海底两万里》中的科学问题,实现方法从“课堂”到“自主阅读”的迁移。

(三)优化教学模式,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自主”

1. 开设“自主阅读课”

每周设置 1-2 节自主阅读课,流程为“自主选书 — 个人阅读(含批注)— 小组交流 — 全班分享”。例如,在阅读《夏洛的网》时,学生自主批注后,小组内交流“最打动你的情节”,全班分享时,教师仅以“你为什么觉得这个情节打动你?”“有人对这个观点有不同想法吗?”引导讨论,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2. 开展“主题阅读项目”

围绕核心素养设计主题阅读项目,如“传统文化主题”,让学生自主阅读《中华美德故事》《论语少儿版》,并通过绘画、手抄报、讲故事等方式展示阅读成果,在自主探索中理解传统文化,落实文化基础素养目标。

(四)构建家校协同机制,营造“学校 - 家庭”共读氛围

1. 开展“亲子共读指导”

学校定期举办“亲子共读讲座”,向家长传授共读方法,如“与孩子聊书时,多问‘你觉得书中角色做得对吗’,少问‘你记住了什么’”;同时,提供“亲子共读手册”,包含不同年级的共读书目推荐与提问建议,帮助家长有效引导孩子阅读。

2. 组织“家校共读活动”

开展“亲子共读打卡”“家庭阅读角展示”活动,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阅读计划,拍摄家庭阅读照片分享至班级群,形成“学校引导、家庭参与”的协同氛围,让自主阅读从课堂延伸至家庭。

四、总结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单纯“增加阅读量”,而是要以“激发内驱力”为核心,以“教授科学方法”为关键,以“优化教学模式”为支撑,以“家校协同”为保障,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不仅积累知识,更能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文化自信。本文提出的策略虽基于一线教学观察与实践,但仍存在样本局限(如未涵盖不同地域学校)的不足,后续可结合具体学校的实践案例,开展更深入的实证研究,进一步完善培养策略,助力小学阅读教学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小霞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策略 [J]. 甘肃教育 , 2020(6):1.

[2] 李秀玲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J].小作家选刊 , 2023(31):0058-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