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中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技术教学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探索

作者

普海燕

蒙自市第四中学 661100

引言

随着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生物制药研发工程师、医学检验技师、临床研究员等职业需求持续增长,而高中阶段是学生职业认知与兴趣培养的关键期。“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技术”作为现代生物科技重要成果,其技术流程(如骨髓瘤细胞与 B 淋巴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筛选)与生物制药企业抗体药物研发流程高度契合,应用场景(如疾病诊断、肿瘤治疗)也与医学检验、临床医疗等职业直接相关,具备天然的职业生涯教育融合优势。但当前教学存困境:教师多以“PPT 讲解 + 流程图演示”聚焦技术原理,未提及背后职业角色;职业教育内容碎片化,仅简单介绍职业名称。某地区 15 所高中调研显示,76% 高二学生仅知医生、护士等职业, 89% 教师反馈缺乏系统融入策略,故探索相关融合路径对落实课标意义重大。

一、融入过程中的问题

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技术”教学时,存在四类突出问题:一是职业案例脱离学情,部分教师选用“国外高端实验室”“博士学历从业者”案例,如“美国某实验室研发故事”“研究员博士科研经历”,案例中“英文文献阅读”“博士阶段研究”等内容超出学生认知,让学生觉得职业遥不可及;二是体验活动形式单一,多数学校仅一学期开展 1 次“职业讲座”,缺乏“模拟操作、实地参观”等互动活动,难以持续激发兴趣;三是评价体系不完善,仅以“是否完成规划书”判断效果,未关注“职业认知深度”“知识与职业关联能力”,如未评估学生能否结合技术分析职业工作内容;四是教师职业教育能力不足,部分教师对生物相关职业仅知名称,如不清楚“生物制药师”的工作流程与能力要求,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探索职业。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的具体路径

(一)知识关联职业,建立技术与职业的认知联结

在技术原理讲解中,通过“原理拆解 — 职业对应 — 能力分析”三步构建知识与职业的关联。将“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技术”拆分为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等四模块,讲解“细胞培养”时,介绍细胞培养技术员的工作:“按无菌规范配制培养基、观察细胞生长,这与所学杂交瘤细胞培养条件直接相关”;讲解“抗体纯化”时,引入生物制药纯化工程师:“设计纯化工艺需掌握抗体特异性结合抗原的知识”。分析职业能力时,结合“杂交瘤细胞筛选”提问,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能力,再补充“这正是医学检验技师的核心能力”。某省级示范校实践显示,学生匹配技术与职业的比例从 23% 升至 79%,主动提问相关职业的学生占比从 15% 增至 68% 。

(二)实验模拟职业,在操作中体验职业工作场景

受高中实验室条件限制,设计“模拟实验 + 职业角色代入”活动。以不同颜色卡片代表各类细胞、透明烧杯为培养皿、标注抗原的试纸为检测试纸,让学生分组扮演生物实验员,完成“细胞融合 — 两次筛选 — 抗体检测”模拟流程,体验细胞培养技术员的操作。同时分配“实验记录员”“操作技术员”等角色,对应职业中的不同岗位,要求操作技术员遵守“卡片不落地”的模拟无菌规范,记录员规范记录“融合率”。某高中案例显示,模拟实验后学生理解职业工作流程的比例从 31% 升至 83% , 89% 的学生反馈“体会到职业对严谨性的要求”。

(三)案例解析职业,通过真实案例深化职业认知

选取本土、年轻从业者的典型案例,如本地生物制药公司研发工程师小李的故事:“团队耗时 3 年研发肿瘤单克隆抗体药物,经历多次失败后成功筛选出目标杂交瘤细胞,日常需长时间观察细胞、与医学专家讨论临床方案”。设置分层问题引导分析:基础层提问职业与技术的关联,进阶层探讨职业所需品质,拓展层思考高中知识储备需求,还结合教材中抗体优点分析研发选择。通过具象案例与递进问题,避免认知脱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职业工作内容、素养要求与发展路径。

(四)活动体验职业,通过多元活动强化职业认同

围绕职业认同培育,设计三类递进式体验活动:其一为职业访谈活动,邀请本地生物制药企业研发工程师、医院检验科医学检验技师走进校园,提前指导学生结合“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技术”设计问题,如“工作中如何运用细胞融合技术”“医学检验岗位需考取哪些职业证书”,访谈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心得,梳理技术与职业的内在关联;其二是生涯规划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技术学习经历,选定生物相关职业(如生物制药研发岗),分析该职业所需的细胞生物学知识、实验操作能力等,进而制定高中阶段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提升计划;其三为成果展示活动,举办专题展览,呈现学生的访谈记录、职业规划书及“模拟医学检验技师检测抗体”的视频素材。实践数据表明,系列活动实施后,学生制定职业准备计划的比例从 22% 提升至 81% , 79% 的学生明确了生物领域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认同感与规划意识显著增强。

三、总结

在该技术教学中,以“知识关联、实验模拟、案例解析、活动体验”为路径,有效解决“技术与职业教育脱节”问题,助力学生从“学会技术”过渡到“理解职业”,建立“知识 — 职业 — 发展”认知链。实践证明,此路径显著提升学生生物职业认知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其职业发展意识,也优化教师“学科融职业教育”能力,为“基因工程”等章节提供可复制模式。未来可探索“跨学科融职业教育”,如结合单克隆抗体临床应用联动化学、数学;加强校企合作建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细胞培养等模拟实践,实现“学中探职、职中深学”。

参考文献:

[1] 王永芬 , 杨爽 , 赵绪永 , 等 .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2] 王运贵 , 孔德星 , 徐连清 . 用建构主义设计” 动物细胞融合与 单 克 隆 抗 体 ”[J]. 中 学 生 物 教 学 , 2023(19):46-49.DOI:10.3969/j.issn.1005-2259.2023.19.016.

[3] 林之 . 高中生物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以”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为例[J]. 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 20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