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英语项目式学习的策略研究
刘颖园
惠州市龙门县龙田第二小学 516800
一、核心素养与小学英语项目式学习的内在契合
(一)核心素养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本质要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包含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大维度。语言能力指向真实语境中的英语沟通,文化意识注重借语言理解中西文化差异以形成跨文化认同,思维品质需依托英语学习发展逻辑与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则聚焦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习惯培养。四者非孤立,需通过“做中学、用中学”有机融合,而传统课本为中心、侧重语法讲解的教学模式,难以适配素养培育的整体性需求。
(二)项目式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契合逻辑
项目式学习以真实问题为驱动、项目任务为目标、合作探究为主要路径,其核心特征与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培育需求深度适配。真实任务(如英语手抄报制作、校园英语角策划)为语言运用提供场景,实现沟通需求与语言输出的结合;中外传统节日对比等主题可自然融入文化意识培育;任务分析、英语购物对话设计等过程能锻炼思维品质;分组分工模式则可培养自主规划与合作能力,契合学习能力培育目标。
二、当前小学英语项目式学习的实践困境
(一)目标设计偏离核心素养,聚焦“形式”而非“素养”
部分教师在设计项目时,过度关注“项目成果”的观赏性(如手工制作、海报美观度),忽视核心素养的渗透。例如,在“动物主题项目”中,仅要求学生绘制动物图片并标注英文单词,未引导学生用英语描述动物特征、对比中外动物文化象征(如“龙”在中西方的不同含义),导致项目沦为“美术 + 单词记忆”的组合,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培育目标落空。
(二)项目主题脱离学生生活,缺乏“真实”驱动力
部分项目主题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设计国际环保倡议书”,学生对“环保倡议”的概念理解模糊,且缺乏相关生活体验,只能机械套用模板,无法自主运用英语表达真实想法;又如“古代西方文化探究”项目,超出小学生的认知范围,导致学生依赖教师提供资料,丧失探究主动性,学习能力培养无从谈起。
(三)实施流程松散,语言实践“碎片化”
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缺乏对“语言实践”的系统设计,导致英语运用碎片化。例如,在“校园美食节项目”中,仅在“介绍美食”环节要求学生说英语,前期“分组讨论菜单”“采购食材规划”等环节均用中文交流,学生缺乏持续的英语运用机会;此外,部分教师未对项目流程进行拆解,仅布置“完成项目”的笼统任务,学生不知如何分工、如何探究,最终沦为“少数学生主导、多数学生旁观”的局面。
(四)评价体系单一,忽视“过程”与“差异”
当前项目评价多以“教师评分 + 成果展示”为主,评价维度单一:一方面,忽视对项目过程的评价(如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表现、英语表达进步);另一方面,未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统一标准(如“英语表达流利度”)评价不同水平的学生,导致基础薄弱的学生因“成果不佳”丧失信心,无法通过评价促进素养发展。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英语项目式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分层锚定目标,聚焦素养“四维融合”
根据学生年级与认知水平,分层设计“素养导向”的项目目标,确保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有机融合。例如:
1. 低年级(1-2 年级)
以“语言能力 + 学习能力”为重点,设计“我的文具小管家”项目,目标设定为 “能认读 5-8 个文具英文单词,用‘This is...’‘I have...’简单句型介绍文具,在小组中主动分享”;
2. 中年级(3-4 年级)
加入“文化意识”,设计“中外节日小使者”项目,目标设定为“能用英语描述 1-2 个中外节日习俗(如春节、圣诞节),对比节日食物差异,小组合作制作节日卡片”;
3. 高年级(5-6 年级)
强化“思维品质”,设计“社区英语服务站”项目,目标设定为“能编写简单的英语服务对话(如指路、求助),分析社区中需要英语帮助的场景,自主制定服务计划”。
(二)创设“生活化”主题,激活真实学习动机
需紧扣“贴近生活、契合认知” 原则,从学生家庭、校园、社区生活中挖掘项目主题,保障学生有表达空间与实践方向。示例:家庭场景“我的家庭周末计划”,学生用英语询问家人意愿(“What do you want to do onweekends?”)、制安排表并英文展示;校园场景“英语课间游戏设计”,小组合作设计“单词接龙”等游戏,写英文规则并组织参与;社区场景“社区垃圾分类英语宣传员”,学生调研后制英文宣传海报(如“Recyclable: paper,plastic”)并向居民介绍。
(三)优化实施流程,强化“连贯化”语言实践
项目实施可拆解为“准备 - 探究 - 展示 - 反思”四阶段,各阶段均嵌入明确英语实践任务:准备阶段(1-2 课时),小组用英语协商分工(如“I amin charge of collecting information”),以英文表格定探究计划;探究阶段(3-4 课时),如“校园英语广播”项目中,学生用英语采访、查英文稿范例并撰写初稿,教师巡回纠偏;展示阶段(1 课时),小组英语呈现成果,他人英语提问(如“Why did you choose this song”);反思阶段(1 课时),学生用英语写日志(如“I need to practice more English speaking”)并互评。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关注“过程”与“成长”
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家长评价结合的多元体系,从过程与成果两维度设指标:过程评价( 60%) ,以《项目过程评价表》测英语运用频率、合作表现等,由多方共同评分;成果评价( 40% ),按学生基础分层,薄弱生重语言准确性,基础好者重语言丰富性;另设成长档案袋,收集项目日志、英语作品等,期末做素养成长分析,直观呈现学生进步。
四、研究总结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英语项目式学习,需纠治“重项目形式、轻素养培育”“重成果呈现、轻过程语言实践”倾向,以素养培育为核心导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主题,借连贯化流程强化英语运用,靠多元评价关注成长。教学实践表明,科学设计的该模式能推动学生在真实任务中主动用英语,提升核心素养。本研究暂未结合不同版本教材设计具象案例,后续需深化策略研究,加强教师培训,让其成为素养培育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刘雅斌 .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英语项目式学习路径 [J]. 家长 ,2024(2).
[2] 孙瑞雪 . 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项目式学习 [J]. 文理导航 ,202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