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深度融合模式及案例研究

作者

杜利伟

河北乐亭第一中学 063600

引言

高中物理概念抽象、规律性强,传统教学中学生易感枯燥、理解困难。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途径。当前,信息技术在课堂的应用已超越简单的 PPT 展示或视频播放,正走向与教学过程的深度结合。本研究聚焦于探索信息技术如何真正融入教学核心环节,形成可操作、易推广的融合模式,并通过实际教学案例说明其应用价值,旨在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利用技术提升物理教学质量。

一、深度融合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一)情境激发,让抽象物理概念看得见摸得着

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首要价值,是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动态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板书或静态插图讲解机械波传播、电场分布等知识时,学生往往因缺乏空间想象力而难以建立准确认知。动态模拟技术的介入改变了这一困境。以机械波教学为例,专业软件能同步呈现横波纵波的传播动画与质点振动方向标记,学生可随时暂停观察某一时刻波峰波谷的位置关系,或调整波速参数对比不同频率下的波形变化。这种可视化处理并非简单展示动画,而是允许学生通过拖拽时间轴、缩放观察视角等交互操作主动探索规律。

电场线教学同样受益于交互式技术。当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移动电荷位置时,软件实时生成的电场线不仅显示疏密变化,还会用颜色梯度表现场强差异。这种多维度呈现方式,比传统用铁屑演示的实验更清晰可控,避免了实验误差干扰。值得注意的是,情境创设需紧扣教学目标——例如讲解多电荷叠加电场时,应设计分步操作功能,先让学生观察单个点电荷的电场线,再逐步添加电荷,自然理解矢量叠加原理。这种递进式设计能有效避免技术应用流于表面热闹,真正服务于概念建构。

(二)互动探究,把实验室装进学生的口袋

智能手机与传感器的普及,使物理探究活动突破实验室时空限制。在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传统方法需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纸带,数据处理耗时且误差明显。而使用手机加速度传感器配合 Phyphox 等软件,学生只需将手机固定在小车上,拉动过程中就能实时看到加速度 - 力关系曲线,通过滑动屏幕调整坐标轴范围,快速验证 a ,∝F 的线性关系。这种即时反馈特性,让学生能将更多精力集中在分析物理规律而非机械操作上。

传统电路连接易出现接触不良、元件烧毁等问题,而仿真软件允许学生自由组合电源、电阻、电容等元件,系统会自动检测短路等错误操作并给出安全提示。当学生调节滑动变阻器时,虚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幅度与亮度变化同步呈现,这种多感官刺激比单纯读数更利于建立直观感受。尤为重要的是,软件可保存每次实验的参数配置与数据结果,方便横向对比不同条件下的电流电压特性,这种可回溯性在传统实验中难以实现。

(三)数据支持,为教学装上精准导航仪

现代教育技术的数据采集能力,实现了从经验教学到证据教学的转变。课堂应答系统能在一分钟内收集全班学生对楞次定律判断题的作答情况,教师仪表盘会直观显示错误率超过 60% 的选项,立即调整讲解重点。这种即时诊断相比传统抽查提问更全面客观,特别有助于发现隐性认知偏差,系统会自动标记该选项为教学重难点。学习平台的作业分析功能则从时间维度追踪个体成长。系统通过错题本自动归类显示,某生在电路动态分析题上连续三次出现同类错误,教师可针对性推送变式训练。实验数据管理更为精细,某组学生测量单摆周期时,系统自动标定偏离理论值超过 5% 的异常数据,提示检查摆角是否过大。这种数据驱动的精准干预,既避免了一刀切教学的低效,也培养了学生基于证据的科学思维习惯。

二、典型案例实践分析

案例一:力学难点突破——超重与失重现象

学生往往仅凭生活经验,容易将“超重”等同于“向上运动”,“失重”等同于“向下运动”,混淆了运动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对现象本质理解不清。传统教学依靠教师讲解和静态受力分析图,学生缺乏直观体验和量化证据,理解深度有限。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深度整合,可以有效突破这一难点。

在情境激发环节,教师首先播放精心剪辑的短视频片段,内容包含宇航员在空间站中的失重漂浮状态,以及日常生活中乘坐电梯升降时人体感到“变重”或“变轻”的体验。播放后,教师提出核心问题:“电梯上升启动时人感到‘变重’,匀速上升时感觉正常,而减速上升时又感到‘变轻’,这是为什么?这些感觉变化究竟与电梯的运动方向直接相关,还是与电梯的运动状态变化有关?”这个源于真实生活的问题迅速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兴趣,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学生熟悉的体验联系起来。

在互动探究环节,可采用实验室常见的力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如 DIS实验系统)替代手机传感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力传感器固定在一个可升降的小车平台上,传感器下方悬挂一个已知质量的砝码。小车由电机驱动或手动控制,模拟电梯的三种运动状态:从静止开始加速上升、匀速上升、减速上升至停止。力传感器实时测量并记录“视重”的变化,同时,安装在平台上的加速度传感器同步记录平台的加速度变化。实验数据通过数据线传输到电脑,配套软件实时动态绘制出“视重- 时间”(F-t)曲线和“加速度- 时间”(a-t)曲线,两条曲线在同一时间轴上清晰对比展示。学生通过操作设备、控制运动状态,亲眼观察在加速上升阶段(a 向上),视重 F 明显大于砝码静止时的重力mg ;匀速上升阶段( ∴a=0 ),视重 F 等于 mg ;减速上升阶段(a 向下),视重 F小于 mg。他们需要同步记录不同阶段加速度的方向(软件通常用正负号表示方向)和大小,以及对应的视重数值变化。

在数据支持环节,学生基于软件记录的真实实验数据曲线和表格,在小组内进行对比分析,重点讨论不同运动阶段加速度的方向、大小与视重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他们需要尝试归纳规律:究竟是运动方向,还是加速度的方向决定了“超重” (F>mg )或“失重”(F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情境激发—互动探究—数据支持”信息技术融合模式,通过可视化抽象概念、简化实验探究与实时学习反馈,有效提升了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表明,该模式需以服务核心教学目标为导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技术工具的实效性应用,并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融合,才能切实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菱. 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2025(16):165-168.

[2] 匡助岳 . 高中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策略 [J]. 江西教育 ,2024(35):37-38.

[3] 何建秀 .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物理教学路径探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4,26(9):21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