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泥活动中幼儿的实践探索
沈齐
杭州市富阳区东洲街道中心幼儿园
我们的幼儿获得新知可以由教师直接传递,也可以通过周围的环境让幼儿自己去发现。一般来说,新异刺激引发的是探索活动,因此探索是以未知为导向,目的是为了让幼儿能通过活动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从而获得新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认知结构。对幼儿来说,探索性活动是充满好奇并极具挑战性的,惊奇、疑问、尝试、发现是这类活动的一般过程,让幼儿在不断的尝试错误中建构自己的经验,是教师的主要作为。
陶泥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不仅能让幼儿了解传统文化,而且还能让幼儿收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艺术审美,我园创设特色陶泥坊,让幼儿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塑造各种各样充满童趣的作品,探索陶泥的奥秘。苏姆霍林斯基说:“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陶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离不开幼儿的探索。
一、敢探陶泥,丰富幼儿经验。
班级当中的孩子经过前期的陶泥课对于陶泥有了基础的经验,孩子们使用自己的所累积的经验,在陶泥坊中用多种不同的工具、材料或表现手法将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进行表达,创作属于的陶泥作品。
案例1 趣玩陶泥
在陶泥坊中,小朋友将手里的陶泥通过自己的双手,制作作品,费腾小朋友说:“老师这个陶泥太好玩。”静茹小朋友说:“是的呀,这个陶泥和超轻黏土一样的,很好的嘞,我们家里只有超轻黏土,都没有这个陶泥的。”“我们们家也没有这个陶泥的,我们上次还用这个陶泥做了一个盘子呢,很漂亮的,上面我们还用颜料画画了呢。”余语熙激动地说。小朋友兴奋的讨论着自己在哪里玩过,家里有没有这个陶泥。
摸一摸感受它是什么感觉,捏一捏是软是硬,闻一闻它是什么味道,柔软的陶泥在小朋友轻巧的小手间,或捏、或揉、或压,在自由创造的同时,还可以发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幼儿大脑的发展。
陶泥是孩子们的最爱,而且泥作为大自然的产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否结合孩子的特点和兴趣爱好来做一些探索和创新活动。
二、提问陶泥,链接幼儿经验。
在与陶泥的接触过程中,孩子是否会有一些疑问,是否会遇到一些难题。
案例2 变硬了
“老师我们上次放在这里的陶泥这么变硬了呀?我们还怎么玩呀?“太硬了跟石头一样了,怎么办呀?”王吴斌小朋友满脸忧愁的说。张铭轩小朋友说:“这个陶泥我们上次没有放好,我记得老师说过,陶泥如果没有用完要用湿毛巾盖起来的,要不然就会变硬的”说完小朋友就将陶泥用毛巾包好放入盒子中。
孩子们已经发现了陶泥会变硬的这个问题,从而链接到以前的学习经验,并且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案例3 开裂了
我们的作品终于干了,可是,当我们拿起来的时候,发现有的作品裂开了。小朋友对这个情况都觉得很奇怪,王吴斌小朋友说:“是不是没有水的缘故呀?会不会有其他班的小朋友来玩过了,弄破了呀?”小朋友发现了这个问题,都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都进行了大猜想。是水刷多了?小朋友碰到了?太阳晒到裂开了?没有刷水,不牢固?或者是做的不牢固破了?
经过头脑风暴之后,孩子们都来试试看,陶泥的厚薄、水多水少、暴晒阴晒到底会不会影响陶泥的开裂呢?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的对比,和老师一起查阅相关的资料,知道了要解决开裂的问题,要注意一下几个事项:
(1)在捏陶泥的时候,要多捏几次陶泥,把陶泥变得柔软,作品才不容易开裂。
(2)在粘合陶泥的时候,水不能多也不能少。
(3)在做陶泥时不能有些地方很厚,有些地方很薄,要差不多厚薄(4)做好的陶泥要放在阴的地方,不能放在太阳底下晒。
在陶泥坊的活动中,孩子已经动手动脑,在思考探索陶泥的奥秘,在掌握基本的陶泥技巧方法的基础上,使用搓、捏、压、拍、揉、卷等方法来进行探索,从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三、探究陶泥,丰富幼儿经验。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对艺术活动的教育建议是“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根据我们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让孩子感受泥的不一样,一起探索试验寻找答案。
1. 修补开裂
孩子们在探索完陶泥开裂的原因,接下来我们可以怎么拯救它们呢?小朋友们又开始打了他能们猜想和验证,在一次次的实际操作中,孩子们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
猜想一:用水修补

小朋友用毛笔蘸了点水,涂在陶泥上,然后将裂开的陶泥重新拼在一起,成功了。猜想二:用胶枪修补

小朋友将胶枪烧热,把裂开的两块陶泥连在一起,扶着静静地等待一会儿,两块陶泥结合在一起了。

猜想三:双面胶、贴纸
双面胶、贴纸也是小朋友的选择之一,我们一起期待着结果,可是失败了,陶泥没有粘在一起,双面胶和贴纸粘在泥上就没有粘性了,就掉下来了。
猜想四:彩泥

孩子们又拿来了彩泥,可是彩泥的粘性不够,而且彩泥干了之后也是没有任何粘性了。经过多次的实验,小朋友得出了结论,有两个办法可以拯救开裂的陶泥:
(1)用水:在裂开的地方刷一点水,这样干的泥就会变软、变粘,就可以连在一起了。
(2)用胶枪:可以用胶枪这些粘性强的材料把开裂的陶泥重新粘在一起。
2. 废泥新用
陶泥坊的作品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边角料废泥也是越来越多,那么这些硬硬的废旧陶泥只能扔了吗?还是可以让它们变软重新利用呢?孩子们行动起来了,孩子们把边角料放进盒子里用毛巾包起来,定期浇水,将软了之后的陶泥揉一起。
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陶泥制作技巧,并且能相对独立地完成陶泥作品的制作,并将自己所学会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实践当中,将硬的陶泥包在湿毛巾内,可以将陶泥软化,使用起来。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尽可能地减少技巧教学,将活动时间更多地交给幼儿,使其能更多地进行活动探索实践。
四、创造陶泥,结合幼儿经验。
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积累了关于如何将陶泥做的更好,做的更加牢固的办法,并且将使用过的陶泥通过自己的方法重新利用起来,废物利用,东洲的亚运场馆喷泉开始了,孩子们都在热烈地讨论着亚运场馆,随着孩子们的兴趣越发浓厚,我们决定用软化的废泥来制作一座属于孩子们的亚运场馆。
1. 了解亚运场馆
通过调查表的方式,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参观亚运场馆,并且一起了解场馆的结构,用画一画的方式将场馆画在调查表中,将运动也画在其中。
2. 制作亚运场馆
孩子们使用软化点废旧陶泥一直制作亚运场馆的地基和场馆墙面,将自己学到经验用水加固使用到场馆加固制作当中,再将陶泥擀平铺设在填满报纸的场馆上,当作屋顶,使用工具画出场馆的玻璃质感,最后制作百变和绿植进行装收,完成陶泥亚运场馆。
五、幼儿的收获,我们思考。
1. 收获
孩子较为熟练地使用工具并使用各种辅助材料和技能进行陶艺创作活动,并注重装饰美。进一步掌握各种陶泥的技能,能够使用陶泥进行创造性的组合事物的表现。学会合作创作、共同完成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增强协作能力,并且在探索中丰富自身的陶泥经验。
2. 思考
陶泥不仅能锻炼幼儿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及观察分析对比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进一步让幼儿形成做事细致耐心、认真有条理、爱惜物品、节约等良好的品质与行为习惯。孩子们在玩陶泥的过程中,语言、创造力、动手、想象、观察等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孩子们的学习离不开探索,在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中探索,走进孩子,发现孩子们的探索,支持孩子的探索,分析孩子的所思所想,提供合适的材料探索。放开我们的双手,让孩子自主,让他们在玩中学,做中学,在快乐中探索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 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