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角:小学国防教育与体能训练的实践策略
张莉
太仓市高新区第四小学 215400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课程思政”理念,要求体育教学与德育、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同时,《小学国防教育纲要》强调,小学阶段需通过多样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家认同感。在此背景下,将国防教育与体能训练融合,不仅符合政策要求,更能解决当前小学生体能下降、国防意识薄弱等现实问题。
一、军事化体能训练:强体魄,铸军魂
1. 基础技能融合
设计“军事基础课”将军人特有的纪律性和规范意识通过体育课堂传递给学生。将稍息、立正、转向等队列动作融入体育课热身环节,每节课练习5 分钟,逐步养成纪律习惯。首先,通过重复性训练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执行力;其次,整齐划一的动作要求能增强集体荣誉感;最后,军事化的开场仪式能为整节课营造严肃认真的学习氛围。
开发“战术体能课”:结合匍匐前进、障碍跑等军事动作,设计趣味障碍赛道(如用垫子模拟战壕),提升学生爆发力与灵敏度,更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理解军事训练的实际意义。这类课程采用“技能学习- 情境模拟- 实战应用”的三段式教学法,使体能训练从单纯的肢体运动升华为包含国防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
2. 主题游戏创新
“鸡毛信耐力跑”:设置打卡点模拟革命年代送信任务,融入历史知识讲解。将革命传统教育有机融入体育锻炼。通过设置历史知识打卡点,使学生在完成送信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这种“运动 + 历史”的沉浸式体验,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夺旗攻坚战”:分组进行策略性攻防对抗,培养团队协作与战术思维。将军事策略与团队体育完美结合。通过攻防对抗的形式,学生不仅锻炼了身体素质,更培养了战术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游戏中的角色分工(如指挥官、侦察兵等)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这种设计特别有助于培养领导力和责任感。
二、军事化体能训练:强体魄,铸军魂
1. 仪式感营造
每月开展一次“国防主题日”,组织升旗仪式、军歌合唱,邀请退伍军人讲述军营故事。通过庄严的仪式活动,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爱国主义的种子。每月一次的升旗仪式采用“三军仪仗队”标准流程,由学生担任护旗手,这种沉浸式体验能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国旗的神圣。军歌合唱环节特别选取《强军战歌》《当那一天来临》等曲目,通过铿锵有力的旋律激发集体荣誉感。邀请退伍军人进校园分享真实军营故事,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比课本说教更具感染力。
2. 英雄精神传承
开展“我心中的英雄”角色扮演活动,让历史人物“活起来”。学生通过研读史料、编写剧本、演绎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的全过程,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学习转变。这种体验式教学不仅能深化历史认知,更能培养共情能力。
结合体育比赛设立“英雄勋章”,表彰表现突出的学生。将国防教育目标具体化、可视化。通过设置铜章、银章、金章三级荣誉,建立持续激励的成长通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勋章不仅奖励运动技能,更看重学生在活动中展现的勇气、担当等品质,这种多元评价方式有效促进了“体魄与人格”的同步发展。
三、教联体赋能:聚合力,筑同心
1. 校内资源优化
开发校本教材《国防体能游戏 100 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系统化、标准化的国防体育课程体系。按照“基础训练 - 战术应用 - 团队协作”三个梯度设计活动,每个游戏都明确标注体能发展目标(如力量、耐力等)和国防教育要点(如纪律性、爱国情怀等)。例如“穿越火线”游戏既锻炼学生匍匐前进能力,又融入战场救护知识。教材可采用“图文 + 视频二维码”的立体化呈现方式,便于教师开展教学。
利用校园空地布置“军事训练角”,配备简易障碍器材。利用校园边角区域布置低矮攀爬墙、绳网障碍、战术掩体等设施,打造沉浸式训练环境。一是将碎片空间转化为教育场所,提高场地利用率;二是通过日常接触军事元素,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三是为课间活动提供有意义的选项,减少追逐打闹等安全隐患。
2. 社会资源引入
与当地驻军或退役军人事务局合作,开展“军营体验日”活动。打破校园围墙,让教育回归真实情境。通过与驻军部队共建,学生可以实地观摩内务整理、参与基础训练、体验军事装备,这种“真听真看真感受”的方式极大增强了教育实效。更重要的是,军人身上展现的优良作风会成为学生最生动的学习榜样。
邀请体育院校专家指导军事体育课程设计。一是确保军事动作的科学转化,避免因不当训练造成运动损伤;二是提供前沿的教学方法,开发更专业化的校本课程。
3. 家庭实践强化
家长可通过“四个一”行动深化协同育人:每日一次家庭军事晨练(如 10分钟军姿训练),每周一次亲子军事游戏(参照校本教材开展障碍赛等),每月一次国防主题家庭日(参观军事博物馆、观看爱国影片),每学期一次军营开放日亲子同行。
通过“学校课程引领 + 家庭实践强化 + 社会资源支撑”的三维模式,国防教育从单一课堂拓展为立体化育人体系,形成“教学 - 实践 - 体验”的教育闭环,全面提升学生的国防意识、身体素质和家国情怀。
结语
国防教育与体能训练的跨学科融合,是落实“五育并举”的有效路径。通过军事化体能训练、沉浸式爱国教育和多元化资源整合,既能增强学生体质,又能厚植家国情怀。未来,需进一步探索评价体系创新(如增设红领巾“国防体能达标章”),推动学科融合教学常态化,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