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生活素材”的教学研究

作者

殷振林

师宗县竹基镇七排完全小学  655700

引言

习作是学生语言表达与情感传递的核心载体,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但实践中“教难写难”问题突出:学生多陷“无内容可写”困境,习作易趋同质化、空洞化;教师难破传统局限,难引学生抒真情。2022 年版语文新课标强化“习作贴近生活”要求,故探究新课标下生活素材与习作的联结路径,是破解教学困境、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

一、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生活素材”运用的现状与问题

(一)素材积累,“被动接收”替代“主动观察”

当前多数学生的习作素材积累依赖于课本、范文或教师提供的“素材模板”,缺乏主动从生活中获取素材的意识与能力。例如,在写作“我的一天”时,学生往往会套用“起床 - 上学 - 放学 - 睡觉”的固定框架,忽略了生活中“早晨妈妈准备早餐的细节”“课间和同学分享的小趣事”“放学路上看到的晚霞”等鲜活场景。这种“被动接收”式的素材积累,导致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力逐渐弱化,难以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点”,最终陷入“无素材可写”的困境。

(二)教学过程,“命题主导”脱离“生活实际”

部分教师在设计习作教学时,仍以“命题”为核心,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兴趣点。例如,要求城市里的学生写作“乡村的春天”,或让低年级学生写作“我的理想职业”,这类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命题,使得学生只能通过想象或抄袭范文来完成写作,无法表达真情实感。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写作技巧”的讲解(如如何开头、如何结尾),而忽视了引导学生“梳理生活经历”“提炼生活感悟”,导致习作成为“技巧的堆砌”,缺乏生活温度与个性色彩。

(三)评价标准,“内容完整”优先“真情实感”

在习作评价中,部分教师仍以“内容完整、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为主要标准,对“是否表达真情实感”“是否运用生活素材”的关注度较低。例如,一篇描写“妈妈的爱”的习作,即使学生写的是“妈妈每天帮我检查作业、生病时照顾我”等常见内容,只要结构完整、语句流畅,就能获得较高分数;而另一篇描写“妈妈为我缝补破了的书包带”的习作,即使细节生动、情感真挚,但如果存在个别语句不通顺的问题,分数反而较低。这种评价标准的导向,使得学生更注重“写得完整”而非“写得真实”,进一步抑制了学生运用生活素材、表达真情实感的积极性。

二、新课标背景下“生活素材”融入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策略

(一)搭建“观察 - 体验 - 反思”的素材积累体系,培养学生的生活感知力

1. 引导“细节观察”,捕捉生活中的“小素材”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活观察任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例如,在写作“身边的人”之前,布置“观察任务卡”:“每天观察爸爸 / 妈妈的一个动作,记录下来(如爸爸握笔的姿势、妈妈整理头发的习惯)”;在写作“四季”时,让学生每周记录“校园里的一个变化”(如春天柳树发芽的颜色、秋天落叶的形状)。通过这种“小切口”的观察任务,帮助学生学会“聚焦细节”,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点”,积累鲜活的素材。

2. 组织“生活体验”,丰富素材的“情感内涵”

除了观察,“体验”是深化素材情感内涵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体验活动。例如,在写作“劳动的快乐”之前,组织学生开展“班级大扫除”“种植小盆栽”等劳动活动;在写作“家乡的美食”之前,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制作一道家乡菜,并记录“买菜- 制作- 品尝”的过程。通过亲身参与,学生不仅能积累“做了什么”的素材,更能获得“为什么做”“做时的感受”等情感体验,为习作注入真情实感。

3. 鼓励“素材反思”,实现素材的“深度转化”

素材积累不仅是“记录生活”,更要“反思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生活素材本”,不仅记录生活中的事件、场景,还要写下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例如,学生记录“和同学吵架后和好”的事件时,教师可以引导其反思:“吵架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和好后你明白了什么?”通过这种反思,学生能将“生活事件”转化为“有感悟的素材”,为习作提供思想支撑。

(二)设计“生活化”习作任务,搭建“生活”与“写作”的桥梁

1. 立足“日常场景”,设计“情境化”习作任务

教师可以将习作任务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场景中。例如,在“班级图书角”建立后,让学生写作“给同学的图书推荐卡”;在举办“生日会”后,让学生写作“写给过生日同学的祝福信”;在发现班级里的“浪费现象”后,让学生写作“节约资源的倡议书”。这类情境化的习作任务,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生活的需要”,而非“额外的作业”,从而主动运用生活素材完成写作。

2. 结合“季节与节日”,设计“主题式”习作任务

季节更迭与传统节日是生活中关键时间节点,亦是习作素材重要来源。教师可据此设计主题习作,如春日“寻找春天”,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公园景色写“春天的发现”;端午写“我家的端午节”记录习俗,国庆写“我看到的国庆”记相关场景,助力学生系统梳理主题素材。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强化“生活素材”与“真情实感”的导向

1. 优化评价标准,突出“生活素材”与“情感表达”的权重

教师可以制定“生活化习作评价量表”,将评价维度分为“素材运用”“情感表达”“语言表达”“结构完整”四个方面,其中“素材运用”(是否运用生活中的真实素材、素材是否具体生动)和“情感表达”(是否表达真情实感、情感是否真挚自然)的权重应占 50% 以上。例如,在评价“一件难忘的事”时,重点关注学生是否写出了“事件的细节”“当时的心情”“这件事带来的影响”,而非仅仅关注“结构是否完整”。

2. 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激发学生运用生活素材的积极性

除教师评价外,可引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家长评价。以“我的家人”习作为例:学生自评需梳理文中家人生活细节及特点体现度;同伴互评聚焦情感传递与印象最深的细节;家长评价则验证场景真实性并补充素材建议。多元评价可助学生深化对生活素材价值的认知,进而优化习作质量。

三、总结

新课标下,生活素材融入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既是破解当前教学困境的关键路径,也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由之举。通过构建素材积累体系、设计生活化任务、建立多元评价,可解决学生“无素材、无话说、写不实”问题。当前仍需探索年级差异化素材设计、生活素材与想象力平衡、跨教学板块融合等问题,未来需以新课标与“生活即教育”理念为指引,推动习作教学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 邢晓玲 . 生活素材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J]. 小学生作文辅导 ( 下旬 ), 2024(3).

[2] 马晶 . 生活素材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J]. 读与写 ( 上,下旬 ), 2021(10):0006-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