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张珣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月华初级中学
引言
语文名著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方法不当、知识碎片化等,导致名著导读教学效果不佳。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能够将知识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激发联想和创造力。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有望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一、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学生阅读兴趣缺乏
初中阶段的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部分学生认为名著阅读耗时费力,且与考试直接关联不大,因此对名著阅读缺乏积极性。一些名著的内容和语言与现代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距离,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产生阅读兴趣。
(二)阅读方法不当
许多学生在阅读名著时缺乏有效的方法,往往只是泛泛而读,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他们不懂得如何提取关键信息、梳理情节脉络、分析人物形象,导致阅读效果不佳,无法真正领会名著的内涵和价值。
(三)知识碎片化
名著内容丰富、篇幅较长,包含众多的人物、情节、主题等信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碎片化的问题,难以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名著的整体理解,也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思维导图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能够将名著中的人物、情节、场景等以图形、色彩等形式呈现出来,使阅读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这种可视化的呈现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名著阅读中。
(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需要学生对名著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梳理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名著的结构和内涵,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三)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思维导图能够将名著中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分类,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快速回顾和总结名著的主要内容,将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种知识的系统化也有助于学生在写作、阅读分析等方面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导读阶段
在名著导读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名著的基本信息,如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主要人物、故事梗概等。以《西游记》为例,教师可以以“西游记”为中心主题,绘制一级分支分别为“作者吴承恩”“唐朝背景”“主要人物”“故事主线”等。在“主要人物”分支下,再绘制二级分支详细介绍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主要事迹。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名著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阅读过程中
在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进度和理解,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将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重要人物、情节、主题等信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记录下来,标注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在阅读《骆驼祥子》时,学生可以以“祥子的三起三落”为主要线索,绘制思维导图,分析每一次起落的原因和影响,以及祥子性格的变化过程。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名著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三)阅读总结阶段
在学生完成名著阅读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思维导图进行完善和交流。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互相学习和补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名著的主题、艺术特色、现实意义等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名著的理解。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四、实证研究
(一)研究对象
选取本市某初级中学初二年级两个平行班作为研究样本,班级人数、性别比例、语文基础水平及前期阅读能力测试成绩均无显著差异。实验组实施基于思维导图的名著导读教学模式,涵盖《朝花夕拾》《西游记》《骆驼祥子》等课标推荐篇目;对照组沿用讲授—提问—笔记的传统教学路径,不引入可视化认知工具,确保教学变量控制严谨。
(二)研究过程
教学周期为一学期,共十六周。实验组在每部名著导读中分阶段嵌入思维导图应用:预读阶段引导学生绘制预测性结构图,初读阶段完成情节脉络图,精读阶段构建人物关系与主题意涵图,并结合课堂展示与小组互评进行动态修正。对照组则以教师梳理情节、学生记录要点为主。期间通过阅读日志、阶段性小测与访谈收集数据。期末统一实施闭卷知识测评,内容涵盖人物、情节、主题理解及迁移应用能力,同步发放匿名问卷,评估阅读动机、策略使用与认知整合水平。
(三)研究结果
测评数据显示,实验组平均分达 86.7 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4.3 分(p<0.01) ),尤其在主题阐释与人物心理分析题项上优势明显。问卷反馈表明,实验组学生中 78.5% 表示“更愿意主动梳理文本结构”, 65.2% 认为“阅读时思路更清晰”,且知识记忆的持久性与跨文本关联能力显著增强。质性材料进一步揭示,思维导图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形成可迁移的深度阅读策略,验证了其在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中的实践效力。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名著导读教学的各个阶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系统化程度,提升名著导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展望
虽然本研究证明了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的有效性,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对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力有待提高、思维导图的绘制规范和标准尚需完善等。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提高教师运用思维导图的能力,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思维导图绘制规范和评价标准,以更好地发挥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的作用。还可以将思维导图与其他教学方法和技术相结合,开展更加多元化的教学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 宋 海 军 . 思 维 导 图 在 初 中 语 文 阅 读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J]. 作文 ,2025,(26):59-60.
[2]唐荣.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小学生(下旬刊 ),2025,(05):124-126.
[3] 施 瀛 霞 . 思 维 导 图 在 初 中 语 文 阅 读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J]. 新 课程 ,2025,(10):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