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木版画中的“刀法肌理”在高校主题创作教学中的运用
曹煜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 四川省 611433
木版画是古老的版画形式之一,具有独一无二的刀法肌理,这一刀法肌理蕴含着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的功能性。它是在校教学阶段的一门技艺训练课,更是沟通传统工艺与当下创设的一座桥梁。由此便有了笔者在本文立足于艺术语言的角度对刀法肌理在高校主体创作教学中如何进行转变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一、刀法肌理的艺术语言解析
(一)技术维度
刀法肌理是木版画刀法塑造的客观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它由刻刀和木板的摩擦、碰撞中产生的。运用不同的刀具(如:V 形刀、U 形刀、平口刀等),在不同的力度、运刀的方向和角度下就产生了点线面和刀痕结合的肌理感。不同的深度则会在墨层上形成不同的痕迹,而深浅不一的痕迹又构成了一种浓淡干湿的层次感,这是对木版画材料性质的发挥,在将它刻下来之前就有一定的把握性。因此在把握刻刀和刻痕时才能体现画面效果[1]。
(二)美学维度
关于刀法肌理,它的美学维度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运刀快慢、轻重不同 的变化形成的线条的节奏、线形的韵律;二是出于偶然性的刀法纹理呈现出手 工特点;三是运用不同刀法形成不同的肌理变化来构筑画面的形态差异和深度 空间。
(三)文化维度
文化维度上,木版画刀法肌理凝结了工艺文化的集体记忆。刀法由原来的传统年画的阳刻、及后来的现代创作版画的综合材料运用,印证了艺术观念的变化。因此,在高校教学中学生需要领悟刀法背后的历史演变和思考怎样在技法中结合历史文化和当代语言 [2]。
二、高校主题创作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一)教学体系构建
木版画主题创作教学需要建构以刀法肌理为内核的技术—艺术—综合的应用系统链,从技术认知、艺术转化、综合运用三个层面展开,组成由掌握技法到领悟创意的过程性学习路径。技术认知层用规律分析材料与刀具的属性,通过标准化练习建立刀法与视觉效果间基本的稳定联系;艺术转化层针对不同主题、内容制定不同的技法选择原则与策略,完成从抽象的语言到具象的刀法,再加入创意想法完成最终作品的过程;综合运用层站在多材料多介质综合运用的角度,将项目实训的方式与创意思维加入课题中,培养学生不断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直至形成独到见解和处理能力。各部分应当将评估放入其中,在检验技术训练 的同时加强艺术表达。
(二)基础训练模块
基础训练有工具操控和肌理实验两个阶段,工具操控是以刀具运用规范为核心,通过直线刻制、曲线过渡、块面切割等方式的专门性练习,来掌握各类刀具的操作特点;在这个阶段要特别注意把握运刀的稳定性,即 V 型刀多用锐利线条、平口刀多用于创作出大片面等。肌理实验阶段就是破除工具概念,在改变刻制力度、角度、方向等不同的状态下,感受刀痕带给人的不同视觉体验,并且教师可以设立由易入难的任务单,比如先从规则几何体入手逐步过渡到自然形态的刻制,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控刀法语言。训练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错误做分析,将失败的作品与成功的作品作比较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原因 [3]。
(三)主题转化模块
主题创作要由概念到形式建立好思维转换的过程,指导学生将所确定的主题进行发散式思考,找出可以与画面联系起来的关键词,“社会议题”主题可以从“冲突、融合”等词进行发散;“自然”主题可以从“生长、流动”等词进行发散。通过刀法语言库中的肌理搭配,选择不同的组合方式,比如锐利短线组合可以产生冲突感;柔和渐变组合可以营造出融合的效果。进入打样阶段之后,要不断的试色,试一遍看一遍,并根据画面的感觉对刀法进行微调。不能盲目操作,必须是在技术和刀法上实现主题表达,切记不要生搬硬套。老师可以根据同学们完成的刀画效果,设置一次“主题转化工作坊”,让学生们进行多角度的作业拆解及思辨分析。
(四)跨学科融合模块
刀法肌理在不同领域的跨界互融必须确立转化原理,用设计上的原理进行肌理的转化:如平面构成原理可以借用到肌理排布上,在平面上利用重复、渐变、对比的方法组织肌理;文学上的肌理可以用刀法形式来进行转译,用刀法表现诗歌意象营建的方式,将文字所营造出的文字意境转化为图示化的刀法组合,如破碎刀痕表达荒凉;密集成串的点线为雨夜小路上淅沥的小雨。再者,还可以将数字媒体技术融入其中,借助于程序编码来完成刀法模拟,让虚拟刀法来生成动态刀痕线条,以此拓展传统版画的时空想象;同时要注意不能因技术的介入而影响到核心表达的内容。最后可以将跨界整合加入进教学活动之中,由多科任课老师组成跨界融合创作小组,并围绕跨界创作展开具体的命题工作。这个过程是通过技能训练、主题转化、交叉学科学习三个方面构建起来的,经过分步骤的教育实践形成由艺技到创艺的能力转换环,各环节均有对应的训练任务和能力要求,并结合成果点评进行能力评价,促进学生的艺技创作向艺术创作转变。
结束语:
木版画刀法肌理教学的意义在于它既有工具属性又有文化属性,可以通过课程教学达到对传承工艺的尊重,让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而在当代美术作品中,又能为创作带来各种创新性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可以将今后研究的方向放在刀法肌理的应用上,使传统技法运用到公共艺术、装置艺术这些新领域,同时增加这方面研究和应用的实践范畴。
参考文献:
[1] 陈璟璟. 从艺术心理学浅析林风眠画作《仕女与莲花》[J]. 东方收藏,2023(1):49-51.
[2] 庄融 , 周丹丹 . 怀斯绘画创作的抽象表达探究 [J]. 艺术科技 , 2023,36(11):126-128.DOI:10.3969/j.issn.1004-9436.2023.11.042.
[3] 魏文 . 我自用我法——石涛绘画”躁”的美学特征 [J]. 收藏与投资 ,2024, 15(1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