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运动基础差异的高校速度滑冰分层教学策略研究
何大明
呼伦贝尔学院体育学院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后,“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推动高校冰雪课程建设加速,众多本科高校陆续开设速度滑冰、冰球等冰雪项目课程。但实际教学中,学生运动基础差异突出:部分北方学生因童年接触冰面,已具备连续滑行、基础蹬冰能力;而南方学生多为“零基础”,初期甚至难以在冰面稳定站立;另有少数学生具备竞技基础,曾参与校级以上比赛。传统教学中,教师统一教授“滑行姿势 — 蹬冰发力 — 弯道技术”流程,导致基础薄弱学生跟不上进度、产生畏难情绪,基础较好学生则因内容重复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不佳。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补充分层教学理论在冰雪运动项目中的应用研究,突破传统体育教学“统一化”理论局限,为高校冰雪课程教学理论体系提供新视角。
2. 实践意义
解决速度滑冰教学中“学生差异与统一教学”的矛盾,提升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技能水平,同时为高校体育教师提供可操作的分层教学方案,推动冰雪课程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学生速度滑冰运动基础差异的现状分析
为精准把握差异特征,本文对某高校冬季速度滑冰课程学生进行前期调研,差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运动技能差异
通过“冰面站立 — 直线滑行 — 蹬冰步频 — 弯道过弯”4 项指标测试,将技能水平分为三级:
1. 基础薄弱级:无法独立完成冰面站立,需借助扶手辅助,直线滑行距离较短,无完整蹬冰动作;
2. 基础中等级:可独立站立与短距离直线滑行,但蹬冰时存在“踮脚发力”“身体前倾过度”等问题,弯道过弯易打滑;
3. 基础优良级:能完成较长距离连续滑行,蹬冰动作连贯,弯道可采用“内倾重心”技术,部分学生有校级速滑比赛经历。
(二)身体素质差异
速度滑冰对耐力、爆发力、平衡感要求较高,测试显示:
1. 耐力差异:基础薄弱学生耐力相对不足,滑行中易疲劳,难以支撑较长时间的练习;
2. 爆发力差异:基础优良学生爆发力更优,蹬冰时发力效率更高,滑行速度提升更明显;
3. 平衡感差异:基础薄弱学生平衡感较弱,冰面滑行易失衡,需更多时间适应冰面环境。
(三)学习需求差异
通过问卷调研发现:
1. 基础薄弱学生:核心需求是“掌握安全滑行技能,避免摔倒”,对成绩无明确要求;
2. 基础中等学生:需求是“纠正技术动作,提升滑行速度”,希望达到课程考核良好标准;
3. 基础优良学生:需求是“突破技术瓶颈,提升竞技能力”,部分学生希望参与校际比赛。
三、基于运动基础差异的高校速度滑冰分层教学策略
(一)分层诊断:建立“三维评估体系”
课前通过“技能测试(冰面实操) + 体能测试(耐力、爆发力、平衡感)+ 需求问卷”三维评估,明确学生层次。例如:
1. 技能测试:观察冰面站立稳定性、滑行连贯性、过弯安全性;
2. 体能测试:通过中短距离跑、跳跃练习、平衡训练评估基础体能;
3. 需求问卷:设置“学习目标”“困难预期”“兴趣方向”等开放性问题,最终形成个性化分层档案。
(二)教学目标分层:精准匹配需求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分层
1. 基础薄弱层:“安全优先,分解教学”
(1)内容:冰面安全防护(摔倒缓冲、扶手使用)、陆地模仿练习(蹬冰动作分解)、短距离直线滑行重复练习;
(2)方法:采用“示范 + 分解指导”,教师一对一纠正站立姿势,借助彩色标志线引导滑行方向,搭配“同伴帮扶”(基础中等层学生辅助),降低恐惧心理。
2. 基础中等层:“纠错强化,分组练习”
(1)内容:蹬冰发力纠正(避免踮脚、强调大腿发力)、弯道技术(内倾角度控制、重心转移)、中等距离间歇滑行练习;
(2)方法:采用“视频纠错法”(录制学生动作,对比标准动作找差异)、“分组对抗练习”(小组比拼滑行稳定性与速度),教师重点指导技术细节。
3. 基础优良层:“竞技提升,个性化指导”
(1)内容:起跑技术(爆发力启动)、途中滑行战术(步频与步幅搭配)、体能强化(间歇跑、核心力量训练)、模拟比赛(按校赛规则进行对抗);
(2)方法:采用“个性化训练计划”(根据学生短板制定方案,如步频慢的学生增加高抬腿练习)、“教练式指导”(邀请校速滑队教练参与指导),组织校际友谊赛提升实战能力。
(四)评价方式分层:多元综合评价
摒弃“以成绩定优劣”的单一评价,采用“过程 + 结果”“定量 + 定性”的多元评价:
1. 基础薄弱层:过程评价(出勤率、练习积极性、安全意识)占比更高,结果评价(滑行距离、技术规范性)为辅;
2. 基础中等层:过程评价(技术改进度、分组表现、合作能力)与结果评价(滑行速度、动作标准度)均衡占比;
3. 基础优良层:过程评价(战术执行度、训练投入度、创新尝试)占比适中,结果评价(竞技表现、技术难度)占比更高。
同时,定期组织“学生自评 + 同伴互评 + 教师评价”三方会议,明确后续改进方向。
四、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学生速度滑冰运动基础差异的表现,构建“诊断 — 目标 — 内容 — 方法 — 评价”一体化分层教学策略,实践证明该策略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的“适配性不足”问题,提升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效果。但研究仍存在不足:一是分层教学增加教师工作量,需探索“学生助教 + 小组合作”的辅助模式;二是样本覆盖范围有限,后续需扩大调研维度,完善策略的普适性。未来可结合智慧体育技术(如动作捕捉、心率监测),进一步提升分层教学的精准度,推动高校速度滑冰教学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靖 文 , 陈 玲 . 探 析 分 层 教 学 法 在 速 度 滑 冰 教 学 中 的 运用 [J]. 冰 雪 运 动 , 2006(2):2.DOI:10.3969/j.issn.1002-3488.2006.02.034.
[2] 李宛洋 . 普通高校滑冰课中引用”双分”教学法的实验研究 [D]. 东北师范大学 [2025-09-14].DOI:CNKI:CDMD:2.1013.143280.
本文系:呼伦贝尔学院校级科研重点项目,课题名称 :“速度滑冰课现状分析”(项目编号:2022SJYB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