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电子电工中职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与优化策略

作者

谭平 华兰

松滋职教中心 湖北松滋 434200 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室 湖北荆州 434000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智能家电、工业自动化、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迭代,电子电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从“基础操作型”转向“综合技能型”,要求从业者具备电路安装、设备调试、智能系统维护等实战能力。然而,传统中职电子电工教育存在课程内容滞后于行业标准、实训设备与企业生产脱节等问题,导致学生毕业后需长期培训才能适应岗位,难以满足企业“即招即用”的需求。

(二)研究意义

产教融合通过整合企业资源与教育资源,实现“教、学、做、产”一体化,既能让学生在真实生产场景中掌握核心技能,又能推动学校教学与行业需求对接,对提升电子电工中职教育质量、缓解企业用工短缺、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电子电工中职产教融合的实践价值

(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电子电工专业的核心技能(如电路故障检修、PLC 控制系统调试、电子元件焊接等)需通过大量实操训练掌握。产教融合将企业真实生产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其规范操作、问题解决能力,缩短从“校园到职场”的适应周期。

(二)推动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

学校通过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可及时将行业新技术(如新能源电工技术、智能电路控制)融入教学;企业则借助学校资源实现员工培训、技术研发辅助,形成“教育服务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

三、电子电工中职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校企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

1. 校内基地企业化改造

引入合作企业的真实生产设备(如电工布线模拟装置、电子焊接生产线、工业自动化控制平台等),按企业车间标准布局实训区域,模拟“原料检测—元件组装—成品调试”的全流程生产场景。例如,某中职学校与当地电子制造企业合作,在校内搭建“智能家电维修实训车间”,学生通过维修企业返厂的故障家电,掌握电路分析、部件替换等技能,实训成果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2. 校外实习基地常态化运行

与电子电工相关企业(如电器维修公司、自动化设备厂、新能源电站等)共建实习基地,按“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三阶段安排学生实践:低年级学生通过认知实习了解企业生产流程;高年级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参与实际工作(如车间电路巡检、电子元件质检),实习考核结果纳入学分体系,确保实践效果。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

1. 课程内容对接行业标准

联合企业、行业协会制定课程标准,将电工证、电子设备装接工证等职业资格要求融入课程,增设“工业机器人电工基础”“智能家居电路安装”等符合新技术趋势的模块。例如,针对新能源行业需求,某中职学校在“电工基础”课程中增加“光伏电站布线与调试”单元,邀请光伏企业工程师参与教材编写。

2. 项目化教学贯穿课堂

以企业真实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如“多功能电路板焊接与测试”“车间照明电路设计与安装”等,采用“教师引导 + 企业师傅指导 + 学生分组实操”模式。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提升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实现“学习即生产”的目标。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 教师企业实践常态化

建立教师定期赴企业实践制度,要求电子电工专业教师每年至少 2 个月在合作企业挂职(如参与设备维护、技术研发),跟踪行业技术动态。例如,某学校组织教师参与汽车电子企业的电路控制系统升级项目,将实战经验转化为“汽车电工实训”课程内容。

2. 企业专家进校园授课

聘请企业电工技师、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专题讲座”“技能workshop”等形式传授一线经验,如讲解“智能电表常见故障排查技巧”“工业电路安全规范”等实用内容,弥补校内教师“实战经验不足”的短板。

(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落地

与企业联合开设“订单班”,按企业岗位需求定制培养方案。例如,某中职学校与当地知名电器企业合作“电工维修订单班”,企业全程参与教学:入学时明确岗位目标(如冰箱电路维修),教学中提供专用实训设备,学生毕业后通过考核直接入职,企业承担部分学费并给予奖学金,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

四、电子电工中职产教融合面临的挑战

(一)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

部分中小企业因短期投入高、担心技术保密等问题,对产教融合缺乏动力;大型企业虽资源丰富,但对学生技能要求高,难以匹配中职生实践能力,合作多停留在表面。

(二)实训设备更新滞后

电子电工设备(如 PLC 控制系统、智能电工仪器)技术迭代快、成本高,学校受经费限制,实训设备常落后于企业生产设备,导致学生实训与实际生产脱节。

(三)管理与评价机制不完善

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保障、权益维护(如加班、薪酬)缺乏明确规范;产教融合效果评价多侧重学生就业率,对“技能提升度”“企业满意度”等核心指标关注不足,难以动态优化合作模式。

无、优化电子电工中职产教融合的策略

(一)强化政策引导与激励

争取政府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对学校实训设备更新提供专项经费;推动“产业学院”建设,如电子电工企业与学校共建“智能电工产业学院”,企业以设备、技术入股,共享人才培养成果。

(二)构建动态课程与设备更新机制

联合行业协会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两年更新一次课程标准,将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教学;通过“企业捐赠+学校采购+政府补贴”多渠道解决设备更新问题,确保实训设备与企业同步。

(三)完善管理与评价体系

制定《学生实习管理规范》,明确校企双方在安全保障、实习薪酬等方面的责任;建立“多方评价机制”,从学生技能证书获取率、企业岗位留存率、技术成果转化率等维度评估产教融合效果,定期召开校企座谈会调整合作方案。

结论

电子电工中职产教融合是破解“人才供需错配”的关键路径,其核心在于通过校企资源整合,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尽管当前面临企业参与度低、设备更新滞后等挑战,但通过政策激励、课程改革、机制完善等措施,可推动产教融合向深度发展,为电子电工行业培养更多“上手快、留得住、能发展”的技能人才,最终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协同共赢。

参考文献

[1] 任锁平,和震 .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优化策略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5(2):91-96.

[2] 王辉 . 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变迁析理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7):5-12.

[3] 周建松 . 加快构建以产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5):25-29.

谭平(199.12),男 汉族 湖北江陵人 学历:本科 职称:初级,从事中职电子电工专业课教学

华兰(1991.02),女,汉族,人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中级,从事职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