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昌丽娜
武昌首义学院
引言
协同育人理念强调打破传统教育壁垒,通过多元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多方式并用的模式实现育人效果最优化。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开展探索:海南大学辅导员贺加贝在网络思政、国防教育、耕读实践等领域创新,构建“线上有温度、线下有深度、实践有力度”的育人体系;燕京理工学院辅导员王娜通过万余字家访日志建立家校协同育人网络;安徽师范大学通过辅导员“精准赋能”专题培训提升队伍专业素养。这些实践表明,协同育人理念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本文基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现实挑战,结合数智时代特点,从多元主体协同、数智技术赋能、工作机制创新等角度,系统探讨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与方法。
一、协同育人下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尽管协同育人理念备受推崇,但在高校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仍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与挑战,这些瓶颈严重制约了育人合力的形成与育人效果的提升。
(一)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不健全
高校内部部门之间、学校与社会企业间存在“数据壁垒”与“资源孤岛”,影响协同育人合力。学生工作部门与教学管理、后勤服务部门缺乏有效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使辅导员难以全面掌握学生情况,无法及时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辅导员数智应用能力不足
面对数智技术快速发展,不少辅导员存在“技术能力断层”,难以有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工作质量。缺乏系统培训和支持,在数据挖掘、网络舆情研判、个性化育人等方面能力不足,难以满足数智时代学生工作的新要求。
(三)协同育人平台和载体单一
协同育人平台和载体覆盖面不足,难以有效覆盖学生成长全过程。家校协同主要依靠传统家长会、家访等形式,缺乏常态化、制度化沟通机制;校企协同多停留在实习实训等浅层次合作,未能深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二、机制协同创新:构建多元参与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共同体
数智化协同治理机制的核心,在于打破高校内部部门、校社企外部主体间的“数据壁垒”与“资源孤岛”,将理论研究、技术支持、实践资源、评价监督等要素凝聚为育人合力,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撑。机制协同创新是推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环节。
(一)家校协同机制创新
家访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延伸和家校协同的关键桥梁。燕京理工学院辅导员王娜通过“线上+ 线下”双轨方式,暑期实地走访10 名学生,线上家访174 名学生,将育人温度传递至家庭,织就家校协同育人网络。
创新家校协同机制需建立常态化沟通平台:利用数智技术搭建家校协同云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家长学堂等活动;建立特殊学生家庭重点关注机制,针对经济困难、心理问题、学业预警等学生,建立辅导员与家长直接沟通渠道。
(二)校际协同机制创新
校际协同是拓展育人资源的重要途径。中国石油大学与新疆科技学院开展联合培养学生项目,化学化工学院启动“朋辈领航员”机制,遴选优秀在校生与联合培养学生建立“1+1”伙伴式成长关系,实现“融入有伙伴、成长有指引”。
校际协同可通过建立高校辅导员联盟、开展跨校交流合作、共享优质资源等方式实现。组织辅导员跨校参观学习、挂职锻炼;建立跨校学生联合培养机制;开发跨校协同育人平台,实现课程、活动、实践资源共享。
(三)部门协同机制创新
高校内部协同聚焦“数据共享与流程优化”。部分高校由党委学生工作部牵头构建“辅导员数智化治理平台”,整合院系、教务处、心理健康中心、后勤管理处等部门数据,建立辅导员基础信息库与多维度成长档案,实现“全周期成长追踪”。
部门协同需要打破传统壁垒:建立学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构建统一的学生数据平台;推行“一站式”学生服务模式,整合各部门服务资源。
(四)校企协同机制创新
校社企协同聚焦“资源整合与能力共建”。高校可联合科技企业、思政研究机构成立“辅导员数智化发展联盟”:科技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研究机构编写工作指南,开发“智能思政案例库”。
海南大学辅导员贺加贝创新双导协同 + 校企联动模式,邀请专业导师指导病虫害防治,组织玉米丰收节,与国企共建,开展“一月一企”实践计划,让学生深入农业企业感知经济脉搏。
三、技术协同创新:推动数智技术与辅导员工作深度融合
数智技术已成为推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强大引擎。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
(一)“AI 辅导员”与人类辅导员协同模式
AI 辅导员成为辅导员们的“电子同事”后,24 小时在线,可以提供政策推送、资源匹配、事务咨询等高频标准化服务,为辅导员队伍减负增效。从一些高校实践看,通过技术赋能思政教育新范式,AI 辅导员与辅导员优势互补,提高了事务性工作效率,实现了思政教育的精准化,让价值观引导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
然而,AI 辅导员也面临一些挑战。AI 辅导员只能按照算法模型进行知识和价值观传递,回答往往模板化,缺乏感染力。因此,需要明确 AI 辅导员只能作为辅导员的智能助手,不能让学生过度依赖人工智能。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专题培训、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师生强调人工智能的辅助属性。例如,定期组织辅导员分享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案例,在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中,通过眼神交流、肢体语言传递人文关怀,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不可替代性。
(二)数据驱动的精准思政模式
实体场景的数智化升级,要聚焦学生管理与服务的精准化。依托学生工作管理平台,整合学生学业成绩、考勤数据、心理测评、消费记录等多维度信息,构建“学生成长数字画像”,辅导员可通过数据看板实时掌握学生动态——如发现某学生连续多周消费异常且考勤下降,系统可自动预警,辅导员据此开展针对性帮扶,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发现”。
在技术层面,可以依托大数据与深度学习技术,不断优化算法。通过集成学生的学习成绩、选课偏好、参与社团活动等显性信息,以及其在校园社交平台的互动倾向、在线学习时的情绪反馈等隐性数据,构建出更立体的学生画像体系。在此基础上,搭建人机协同育人和工作风险预警研判多维应用场景,当系统通过分析发现学生出现异常情况时,自动发出预警,辅导员便可及时介入,与AI 辅导员协同开展心理疏导和学业帮扶。
(三) 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模式
数智时代学生成长环境呈现“线上线下融合”特征,学习、社交大量迁移至虚拟空间,传统“面对面”辅导模式难以完全满足学生需求。数智化应用场景重构的关键,在于打破传统“校园内、线下化、单一化”的工作边界,在“线上 + 线下”“实体 + 虚拟”的融合中,搭建覆盖学生成长全周期、工作环节全链条的立体育人生态。
虚拟场景的拓展则突破时空限制,丰富育人维度。借助大语言模型搭建的 AI 辅导员智能体,可 24 小时响应学生的日常咨询——从专业课程答疑、学术研究指导,到校园生活服务(如奖学金申请流程、宿舍报修),有效分担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使其聚焦“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等主责主业。部分高校还探索元宇宙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如构建“元宇宙思政课堂”,辅导员可带领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开展“红色文化研学”。
四、课程协同实践:思政课程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推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同融合,是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
江西师范大学辅导员伍月的实践深刻诠释了这一点。她大力推进基层党建、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的深度融合,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三味”教育模式:即保持思政教育“原味”(坚守政治性和思想性)、保证“鲜味”(运用新颖形式和时代内容)、提高“土味”(结合乡土实际和专业特色)。她成功把思政课搬到革命旧址,让革命文物变成鲜活的“课本”,使思政教育可知可感,增强了吸引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则从院校层面提出要深化协同联动,整合资源,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力。具体措施包括:系统挖掘梳理各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开发跨学科的思政教学项目,如“建筑中的党史”、“工程设计中的伦理”等;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对备课、协同授课的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
两个课堂的协同是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的关键。山东华宇工学院以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创新构建了朋辈携手“YU”见阳光“ ⋅4+2+3⋅⋅ ”工作模式,通过建强朋辈骨干队伍、搭建专业支撑平台、打造特色育人品牌,有效筑牢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防线。
海南大学辅导员贺加贝则针对农科专业学生特点,创造性地在学生社区打造耕读实践基地。面对无地的困境,他带领学生用种植盆替代耕地,联系校友捐赠蚯蚓土改良土壤,从一个仅有 6 名学生的兴趣小组,发展到拥有 200 余人的耕读实践党员先锋队,构建了果园、蔬菜园、珍稀苗木园等网格化种植区。第二课堂的实践深刻巩固了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同时淬炼了学生的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
五、结论与展望
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多措并举、持续推进。本文从机制协同、技术协同、课程协同和队伍协同四个维度,探讨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策略和方法,为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质量和实效提供了参考。
未来,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需要进一步强化数智技术的应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需要进一步拓展协同育人的领域和范围,构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育人生态系统;需要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需要进一步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作者姓名:昌丽娜 出生年月:1997.1.8 性别:女 单位: 籍贯: 湖北仙桃职称:助教 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