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
唐莉娜
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江苏省张家港市 215600
以往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学或理科教学领域,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段适配性策略研究较少,且部分策略存在与学生认知特点脱节的问题。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积累语言素材、发展思维品质的重要任务,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融入其中,可帮助教师理清教学逻辑,让教学过程更具针对性,让评价更具导向性,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教学目标设定缺乏分层与细化,难以指导教学与评价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设定阅读教学目标时,多直接沿用课程标准或教学参考书里的宏观表述,没有结合班级内不同学生的阅读基础进行分层设计,使得目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作用不足。目标表述过于笼统,缺少可观测、可评价的具体指标,未明确理解文本需达到的具体程度、体会情感需呈现的具体表现,让教学活动设计失去明确方向,评价时也无法精准判断目标是否达成,进一步拉大教学与评价之间的差距。
(二)教学活动设计与目标脱节,无法为目标达成提供支撑
教学活动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本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但在实际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设计的活动与目标脱节,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情况。部分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没有明确活动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关联,也未给出具体的讨论方向与任务要求,导致小组讨论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既不能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也难以通过活动过程观察并判断学生对目标的掌握情况。
(三)评价方式单一且滞后,无法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方式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大多在单元学习结束或学期末通过试卷测试来判断学生的阅读能力,评价内容集中在字词识记、课文内容背诵等基础知识层面,忽略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估,导致评价结果无法全面反映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价反馈存在滞后性,教师通常在测试结束后 1-2 天才能将结果反馈给学生,且反馈内容多为分数或等级,没有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给出改进建议,无法为学生后续学习调整与教师教学策略优化提供有效指导。
二、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路径
(一)依托任务型评价工具的过程性评估,动态监测目标达成情况
过程性评估的核心是将评价融入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通过设计与教学目标紧密关联的任务型评价工具,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展现对目标的掌握情况,再通过观察任务完成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动态评估,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调整策略,这也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环节。
以三年级下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为例,该课的阅读教学目标设定为“能概括西沙群岛不同场景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沙群岛的喜爱之情”。教师设计“场景特点梳理表”作为任务型评价工具,表格包含场景名称、场景特点、文中关键语句、我的感受四列内容,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后填写表格。评估时教师从三个维度判断学生对目标的掌握情况:一是场景名称与场景特点的匹配度,查看学生是否能准确找出文中描写的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四个场景,概括出海面色彩多、海底物产丰富等特点;二是文中关键语句的选取准确性,查看学生是否可以找出支撑场景特点的文本依据,如概括海底物产丰富时,是否选取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等语句;三是“我的感受”与作者情感的契合度,查看学生是否能通过文本语句体会到作者对西沙群岛的喜爱。
通过该任务型评价工具,教师可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若发现多数学生无法准确概括海岛场景的特点,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如播放西沙群岛海岛的实景视频,引导学生结合视频与文本中“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等语句梳理特点,确保阅读教学目标顺利达成。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指引学生向着目标努力,借助教学语言对学生适当点评,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清晰了解自己真正的学习状况,加以改正,提升学习效率以及质量。学生经历完整的教学活动,获得各个环节、不同形式的评价反馈,充分了解自己参与每个活动的状态,全面了解自己的综合情况,及时改变不良学习方式,凸显教学评一致性理念。
(二)结合学生参与式评价的反馈优化,促进教与学共同改进
学生参与式评价是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补充,其核心是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深化对阅读教学目标的理解,同时让教师从学生的评价反馈中获取教学改进的具体信息,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优化。
以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学为例,该课的阅读教学目标为“能分析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教师设计阅读学习评价表,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自评部分包含“能找出描写陶罐和铁罐语言的语句”“能结合语句说出陶罐‘谦虚’、铁罐‘傲慢’的特点”“能说出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三个项目,学生课后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勾选对应选项并补充说明。互评部分组织小组活动,学生每人分享对陶罐性格特点的分析,其他组员根据语句选取是否准确、特点分析是否贴合文本、表达是否清晰三个维度评价,每个维度分为好,较好,待改进三个等级,且用具体事例说明评价理由。
通过学生参与式评价,学生能清晰了解自己对阅读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如发现自己不能准确说出故事道理,会主动复习课文中“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等语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互评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忽视陶罐不怕氧化的特点,可在后续教学中补充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坚持全新教育思想,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融入阅读教学指导中。教师既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也需要灵活运用评的手段,利用评价的结果,引导学生持续达成学习目标,获得积极评价反馈。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指导下,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与评价任务,都可以为学生高效、深度参与阅读学习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结束语:
基于目标分层拆解的教学设计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与评价的方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依托任务型评价工具的过程性评估策略,可动态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结合学生参与式评价的反馈优化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教学改进。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通过这些策略可有效解决当前教学中目标模糊、教学与评价脱节等问题,让教学过程更具针对性、评价更具导向性,形成目标- 教学- 评价的良性闭环。
参考文献:
[1] 李春燕 , 黄柳青 . 小学高学段阅读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以《少年闰土》和《故乡》教学为例 [J]. 江西教育 , 2025, (32): 69-71.
[2] 汪琴琴 .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 [J]. 安徽教育科研 , 2025, (22):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