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白玉杰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实验小学 113200
引言
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常以单篇文本为核心,学生长期处于逐句拆解、逐段剖析的模式,阅读视野受限,难形成系统阅读思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要求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45 万字,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质疑,这与群文阅读理念契合。群文阅读指教师围绕特定主题或目标,选 3-5 篇关联文本组“文本群”,引导学生对比整合深化理解,核心是打破单篇局限、提升阅读能力。但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常出现文本筛选随意、问题设计零散、活动形式单一的问题,导致群文阅读流于形式。因此,探索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是落实课标、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策略
(一)精准筛选文本,构建关联“文本群”
文本是群文阅读的基础,若文本间缺乏有效关联,会导致教学目标分散,学生难以形成深度认知。筛选文本需紧扣“三个适配”,贴合小学生特点:
1. 主题适配
围绕同一核心主题筛选文本,帮助学生从多视角理解主题。例如三年级“自然之美”主题群文,可选取《秋天的雨》(课文)、《听听,秋的声音》(诗歌)、《秋天》(绘本)三篇文本 ——《秋天的雨》侧重秋的色彩与气味,《听听,秋的声音》侧重秋的声音,《秋天》侧重秋的场景,三篇文本从不同感官维度展现“秋”,学生阅读后能形成对“秋天”的立体认知。
2. 难度适配
根据学生年级调整文本难度,避免“过难劝退、过易乏味”。低年级(1-2年级)以绘本、儿歌为主,如“动物朋友”主题选取《我喜欢的小动物》(儿歌)、《小猫钓鱼》(绘本);中年级(3-4 年级)以短篇散文、童话为主,如“勇气”主题选取《掌声》(课文)、《小毛虫》(童话);高年级(5-6 年级)可加入短篇议论文、寓言,如“成长”主题选取《桃花心木》(散文)、《落花生》(记叙文)、《愚公移山》(寓言),形成“低阶趣味化、中阶情境化、高阶思辨化”的文本梯度。
3. 文体适配
针对同一文体筛选文本,帮助学生掌握文体特征。例如四年级“童话”群文,选取《巨人的花园》《去年的树》《幸福是什么》三篇童话,引导学生对比发现“童话多有奇幻设定、蕴含道理、角色鲜明”的共性,同时感受“不同童话道理表达的差异”(《巨人的花园》通过情节转折讲道理,《幸福是什么》通过对话直接点明道理),逐步建立对“童话”文体的认知框架。
(二)设计梯度问题,引导深度探究
小学生思维以具象为主,若问题设计过于抽象或零散,易导致学生“无从下手”。需构建“基础感知 — 对比分析 — 迁移应用”的梯度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
1. 基础感知层
聚焦“文本内容”,帮助学生梳理基础信息。例如五年级“民间故事”群文(《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设计问题:“每篇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该层次问题以“回忆、梳理”为主,适合所有学生,确保人人能参与。
2. 对比分析层
聚焦“文本差异与共性”,培养学生对比思维。针对上述民间故事,进一步设计问题:“三篇故事的主人公面对困难时,做法有什么相同之处?结局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主人公均有‘反抗不公’的特点,但《牛郎织女》是‘和解式结局’,《孟姜女》是‘悲剧式结局’”,在对比中深化对“民间故事主题”的理解。
3. 迁移应用层
聚焦“方法迁移”,实现“读”向“思”“写”的转化。例如读完“民间故事”群文后,设计问题:“如果给《孟姜女》改一个结局,你会怎么改?结合民间故事的特点说说理由。”该问题要求学生运用“童话奇幻设定、蕴含道理”的文体特点进行创作,既巩固了群文阅读成果,又提升了创新思维。
(三)融入多元活动,激活阅读体验
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低年级约 15-20 分钟,高年级约 25-30 分钟),单一的“读 + 讲”模式易让学生疲劳。需融入体验式、互动式活动,让阅读“活”起来:
1. 低年级
情境化活动。例如一年级“儿歌群文”(《春天来了》《小树苗》《小雨点》),设计“儿歌表演”活动:学生分组选择儿歌,用动作模仿“春天的花草”“小树苗生长”“小雨点落下”,在表演中感受儿歌的节奏与画面感;或设计“儿歌绘画”活动,让学生画出儿歌中的场景,将“文字”转化为“图像”,降低阅读难度。
2. 中年级
合作式活动。例如三年级“动物主题”群文,设计“文本对比表格”活动:小组合作填写表格(表头:文本名称、动物特点、作者写法、我的感受),通过分工合作(一人找特点、一人析写法、一人写感受),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信息整合能力;或设计“群文故事会”,小组选取一篇文本改编成小故事,上台分享,在表达中深化理解。
3. 高年级
思辨式活动。例如六年级“成长主题”群文(《匆匆》《顶碗少年》《手指》),设计“辩论会”活动:围绕“‘坚持’和‘放弃’哪个更有利于成长”展开辩论,学生需结合群文内容(如《顶碗少年》的坚持、《手指》中“各有长短”的启示)作为论据,在辩论中锻炼批判性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
(四)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指导
班级内学生阅读能力差异明显(如有的学生能快速概括文本,有的学生需逐句认读),需根据能力分层设计任务与指导方式:
1. 任务分层
将任务分为“基础型、提升型、挑战型”。例如四年级“童话群文”阅读中,基础型任务(适合阅读能力较弱学生):“画出每篇童话的主人公,用一句话说说他的经历”;提升型任务(适合中等能力学生):“对比两篇童话的道理,写在笔记本上”;挑战型任务(适合能力较强学生):“结合三篇童话,写一段‘我眼中的童话’”,让不同能力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
2. 指导分层
对不同能力学生采用不同指导方式。对基础层学生,教师需“手把手教”,如帮助圈画文本关键词、逐句梳理内容;对提升层学生,教师需“引着走”,如提示“对比时可以从‘主人公做法’‘结局’两个角度思考”;对挑战层学生,教师需“放开走”,如只提出方向“‘我眼中的童话’可以写童话的特点,也可以写童话给你的启发”,鼓励自主探究。
二、总结
群文阅读是提升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关键模式,其教学策略需立足“以生为本”核心,从文本筛选、问题设计、活动创新、分层指导四维度推进:通过“主题 + 难度 + 文体”适配建优质“文本群”,借“梯度问题链”引深度思考,凭“多元活动”激阅读兴趣,以“分层指导”顾个体差异。这些策略可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局限,助力学生在“读多篇、比异同、悟方法”中提升阅读能力与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 赵永香 .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 , 2017(3):1.
[2] 李世春 .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J].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15):1.DOI:10.3969/j.issn.1674-6813(x).2016.0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