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合资模式下的中国汽车品牌国际化路径研究
朴治原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芜湖 241000
引言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出口量跃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超 30% ,成为国际化核心增长极。而完全进入欧美成熟市场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严苛技术法规、高品牌认知壁垒、复杂地缘政治和本地化信任等。在此背景下,“反向合资”这一区别于传统“外方出技术 + 中方出市场”的创新模式应运而生,以“中方输出核心技术 + 外方提供本地资源”为核心,通过资源互补助力车企快速构建本地化竞争力。奇瑞 2022 年与西班牙 EBRO 集团合作,共同布局欧洲新能源汽车本地化生产销售,成为首个借该模式进入西欧主流市场的中国车企,为行业提供实践范式。
1 欧洲汽车市场准入政策对反向合资模式的影响
1.1 欧洲核心准入政策的壁垒特征
欧洲汽车市场面临技术合规、贸易成本和市场准入三大壁垒。在技术合规方面,2025 年即将实施的“欧 7”法规将氮氧化物(NOx)限值降低至 10 毫克/ 公里(比“欧 6”减少 50%),并要求监控车辆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中国车企为单独开发符合标准的车型,需额外投入 15 亿至 20 亿元的研发成本,研发周期长达2 至 3 年。
在贸易成本方面,自 2026 年起,欧洲将对进口汽车按照“产品碳足迹”征收碳关税,使单车成本增加 10% 。同时,欧洲对进口汽车征收 10% 的关税,而本地生产的车型可以豁免这一关税。采用散件组装模式则可以将关税成本降至零,成本差异显著。
在市场准入方面,欧洲整车型式认证需要通过 22 个大项、1000 多个小项的测试,认证周期为 12 至 18 个月,费用超过 500 万欧元。相比之下,本地企业可以将认证周期缩短至 6 至 8 个月。欧洲汽车销售主要依赖经销商网络,前五大集团占据了 60% 的市场份额,并倾向于与具备本地生产能力的品牌合作。因此,中国车企从零开始建立销售渠道的成本高昂,且难以获得主流经销商的支持。
1.2 政策壁垒驱动反向合资的逻辑
以奇瑞为例,选择“整车出口”或“独资建厂”的传统路径进入欧洲市场,需独自承担研发、认证和贸易三大高额成本,经测算总成本将超过30 亿元,且市场准入周期长达 3 年,这对企业的资金和时间成本都是巨大的考验。而通过与 EBRO 集团开展反向合资,奇瑞实现了“成本共担、风险共担”,有效化解了政策壁垒带来的压力。具体而言,EBRO 集团凭借其丰富的 WVTA 认证经验,帮助奇瑞将认证周期缩短至 7 个月,认证成本降低 40% ,大幅减少了奇瑞在认证环节的投入;同时,奇瑞利用 EBRO 现有的 KD 工厂进行生产,不仅豁免了进口关税,还避免了碳关税的缴纳,单车成本也有所降低,显著提升了车型的价格竞争力。
2 技术转移与品牌协同
2.1 项目背景与合作框架
2022 年,奇瑞与西班牙 EBRO 集团正式签署反向合资协议,双方合作定位于“欧洲新能源汽车本地化生产与销售平台”,并明确了清晰的分工体系。奇瑞作为中方企业,主要负责输出核心技术、提供生产管理标准,并承担 51% 的项目投资,掌握项目主导权;EBRO 集团则提供现有的 KD 工厂,负责欧洲市场的 WVTA 认证与本地供应链搭建,承担 49% 的投资,同时负责西班牙及南欧市场的销售推广工作。
2.2 技术转移机制
在反向合资模式下,技术转移并非“中方单向输出”,而是基于欧洲市场需求的“双向适配”。为此,奇瑞构建了“三层技术转移体系”,以兼顾中方竞争优势与欧洲市场法规及消费者需求。
核心技术输出层聚焦于“三电系统”这一核心优势,向EBRO 转移关键技术:电池方面输出 CTP3.0 电池包并授权“电池热管理专利”;电驱方面提供最大功率 150kW、效率达 97% 的永磁同步电机,以满足需求;智能座舱方面支持多语言操作,并整合欧洲导航系统与本地流媒体平台。
本地技术适配层以“化解政策壁垒”为目标,双方联合开展技术适配:在安全方面,结合 EBRO 对 Euro NCAP 的理解,调整车身结构并增加侧碰防撞梁;在认证方面,EBRO 提供WVTA 认证“测试流程清单”,帮助奇瑞节省成本。
技术保障层通过质量管控确保技术转移效果:奇瑞向EBRO 工厂派驻工程师监督生产工艺,双方制定“奇瑞 -EBRO 联合质检标准”,并联合成立“欧洲研发中心”,以便更好地满足欧洲市场需求。
2.3 品牌协同机制
欧洲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品牌的认知仍停留在“性价比”层面,缺乏对技术可靠性与品牌价值的认可,为此,奇瑞通过与EBRO 集团的品牌协同,实现“技术信任 + 本地认同”的双重突破,逐步提升品牌在欧洲市场的认知度与认可度。
在品牌定位互补上,双方明确分工以规避认知冲突。奇瑞主打“技术品牌”,在市场宣传中突出“中国三电技术”“全球研发体系”,强化技术实力形象;EBRO 集团则主打“本地品牌”,拉近与本地消费者的距离。
渠道与营销协同则有效降低了市场教育成本。渠道共享方面,EBRO 集团将奇瑞车型纳入其现有经销商网络,避免了奇瑞从零搭建渠道的高额投入;本地化营销方面,双方联合开展活动,重点强调“本地生产 + 欧洲设计”,弱化“中国进口”标签,减少消费者对进口品牌的抵触心理;双方共享EBRO 集团的售后网络,进一步提升用户粘性与满意度。
2.4 本地化竞争力的构建成果
在成本竞争力方面,散件组装模式使单车成本较整车出口降低,EBRO EV7的起售价定低于同级别竞品,在价格上形成明显优势;响应竞争力方面,本地工厂的交付周期缩短至2 周,远快于整车出口的8 周,快速响应消费者购车需求;政策竞争力方面,因车型符合欧洲“本地生产 + 低排放”标准,成功获得西班牙政府“新能源汽车补贴”,进一步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提升车型市场吸引力。
3 奇瑞EBRO 与吉利雷诺巴西项目的差异分析
3.1 吉利雷诺巴西项目背景
2021 年,吉利与雷诺正式签署反向合资协议,合作聚焦巴西及南美市场,双方同样明确了分工与投资比例。吉利作为中方企业,负责输出CMA 模块化平台、新能源技术,并投资 51% ,掌握项目主导权;雷诺则提供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现有工厂、覆盖南美 10 国的本地销售渠道,投资 49% ,负责南美市场的本地化推广与销售。
3.2 两大项目的核心差异对比
合作动因方面,奇瑞 EBRO 旨在突破技术合规壁垒,并建立品牌信任,因为欧洲的政策壁垒高于渠道壁垒。而吉利雷诺则侧重利用本地渠道和降低关税成本,因为巴西 25% 的高额关税和渠道压力大于技术政策壁垒。
在技术转移重点方面,奇瑞 EBRO 专注于“三电技术 + 低温适配技术”的双向认证转移,以满足欧洲的合规要求。吉利雷诺则主要依靠 CMA 模块化平台和成本控制技术,以降低生产和整车成本。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奇瑞西班牙 EBRO 项目的深度分析,围绕反向合资模式下中国汽车品牌国际化路径展开研究,为中国车企进入欧洲成熟市场提供了可行方案。中国车企需结合目标市场的政策环境、消费者认知、渠道特征等,设计差异化的合作框架,避免套用统一模式导致合作失败。
参考文献:
[1] 李燕 , 李扬帆 . 我国汽车产业高水平海外发展的战略思路建议[J]. 中国发展观察 ,2025,(07):120-128.
[2] 袁毅 , 李雄伟 , 伍茂贤 . 浅谈中国车企汽车出海战略及企业规划建议 [J].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5,(11):1-3.
[3] 张厚明 , 关兵 . 我国制造业企业海外投资现状、风险挑战及对策建议 [J]. 发展研究 ,2025,42(06):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