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情境创设策略实践研究
李艳
重庆市求精中学校 400010
引言:
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初中阶段,学生语言表达尚在发展过程中,教师如何通过合理情境引导学生交流,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本文以情境创设为切入点,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为提升课堂效果提供思路。
1 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基本认知
口语交际教学不仅是语言技能的训练,更是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过程。情境创设为课堂提供了具体的交流背景,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感知中理解语言运用,形成主动表达和互动的意识[1]。
2 情境创设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困境
2.1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交际习惯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学生自身语言表达水平差异比较大,有的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强,能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有学生没有表达的经验,存在心理胆怯等。这种情况导致课堂活动的平衡性不够,也使得教师在交际情境的设计中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情境语言效果的不同和学生对交际情境理解深度程度和情感上的不平衡,会束缚了口语交际活动效果的真实性和课堂氛围的活跃性 [2]。
2.2 教师在情境设计与课堂组织中的局限
受教师教学内容、时间限制、学生基础能力因素的影响,教师很难创设出完全合乎学情的交际情境。此外,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互动时常常会出现节奏把握不准和互动方式单一等问题,以至于有些学生参与程度不足。教师没有创造多层次的情境调整策略,这导致情境创设没有真正起到激活思维和激活交际能力的作用,进而影响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训 [3]。
3 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情境创设策略实践
3.1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生动情境
情境的设计一定要针对口语交际课堂的教学目标,即学生需要运用哪些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方法去解决,要贴合课本内容,要让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比如教师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时,让学生对课文的人物性格和事件发展进行讨论,在课堂上设置问题,让学生考虑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结果,说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情境不但要体现文本的叙述,同时要能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点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考量,设问并提供更多形式的小组交流讨论,让每一位学生都在真切的感受中,有表达的机会,达成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同时要建立不同层次的任务,在情境中让学生做不同的任务,能够有效突破口语表达的瓶颈,语言比较差的学生选择较易的回答,语言好的学生负责做思维和发言方面的任务,以此满足学生需求不同的一种差异化学习,在同一个课堂情境中有层次的进行学习和被练习 [4]。
3.2 通过互动活动提升学生参与感
交流次数多、频率高对学习者的口语表现有积极的作用,在讲授《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活跃和突出,参与度大大提高。学生通过扮演相应的人物,进入课文当中去,以此来模拟语言环境,组织语言材料和提高口语水平。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工作进行分配,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该活动中来,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及倾听与回馈,避免讨论活动走过场的情况发生 [5]。也可以为学生布置具有难度的任务,让学生在任务中被接纳,获得认同,并慢慢培养积极参加、有效沟通的习惯。
3.3 利用多样化素材丰富课堂氛围
在处理每一个具体的文本情境时,也使不同的文本情境成为情境素材,为文本教学提供丰富的参照系。如,教师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艾青)时,可以从文本、艾青的生平经历、影片或其他资料等不同维度的素材进行探究,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于具体事物如环保相关的事例展开,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宽思维,鼓励学生展开深度思维和口语表达等 [6]。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互动生成的情境中逐步理解,提升语言表达的水平。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丰富的信息整合,帮助学生很好地归纳与组织,提升口语表达的规范性。
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课堂上进行情境设置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述,提高课堂教学的交际效率,在重视学生情况特征的同时重视设置方式的应用,在相应的教学策略中提升口语交际课堂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程靖 . 错误资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4(20):40-42.
[2] 刘晓凤 .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求知导刊 ,2023(6):44-46.
[3] 何丽 . 情境认知视角下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J]. 考试周刊 ,
.
[4] 陈思柔 .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3):55-57.
[5] 李元丽 .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探讨 [J]. 新课程研究 ,2023(8):39-41.
[6] 包丽娟 . 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情景式教学策略研究 [J]. 教育艺术 ,2024(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