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红色音乐在高校团课中的运用

作者

卞贤维

皖西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 安徽六安 237012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9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1]《黄河大合唱》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中华民族抗战的胜利起到了巨大作用,将《黄河大合唱》这类红色音乐作品纳入高校团课教学中,是对高校团课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创作背景与时代意义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 1939 年,词曲作者分别是诗人光未然和有着“人民音乐家”之称的冼星海。1938 年 9 月,武汉沦陷后,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在转战途中看到黄河船夫们与急流险滩搏斗,听到激昂高亢的船工号子,他受到极大震动,随即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冼星海听完此诗后十分激动,随后开始谱曲,他仅用六天时间,便完成了这部作品所有的 谱曲工作。[2]1939年4 月13 日,《黄河大合唱》首次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唱响。

《黄河大合唱》为合唱套曲,由八乐章组成,它完整地描绘了中华民族的抗战画卷,高度概括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展现的民族气节,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极强,在我国音乐史中有着不朽的地位。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团结奋斗精神,在培养青年团员的民族自信和历史责任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

二、高校团课运用红色音乐存在的问题

(一)青年团员的音乐素养欠缺

在高校团课教学中,红色音乐的运用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学生的艺术素养欠缺是一个突出问题。在强调学习成绩的中小学阶段,学校和家长往往注重学生文化课成绩的提升,忽略了艺术素养的培育,音乐和美术等课程也逐渐被边缘化。[3] 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艺术素养基础薄弱,高校开设的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效果欠佳,学生没有在此课程中收获的知识也十分有限,团员作为学生中的先进分子,这种情况也普遍存在。

(二)团干部的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红色音乐在青年团员中的传承还与团干部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一方面,高校团干部需要具备丰富的音乐知识,只有对选取的红色音乐作品做到充分了解,才能将红色音乐融入团员的培养教育工作中。[4] 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团干部在团课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没有为团员们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只有高校团干部不断加强在艺术领域的学习,提升团课教学能力,有意识地将红色音乐融入到团课教学中,才能充分发挥红色音乐的育人效果。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在满足物质需求后,精神上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在这种环境下,良莠不齐的流行音乐渐渐衍生出来,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的形成期,流行音乐中的糟粕很容易对青年团员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大部分青年团员更关注的是娱乐新闻和流量明星,对红色音乐兴趣不大、接受度不高,在日常生活也很少提及红色音乐; 这种现象还体现在团员们参与各类红色音乐主题活动时,表现为参与度不高且缺乏热情,很难看到积极互动的画面。

三、《黄河大合唱》在高校团课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

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能丰富教学形式,视听结合的方式可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与艺术感染力。在《黄河大合唱》团课教学里采用该技术,通过播放无损音乐、展示历史影像资料等进行场景还原,激发团员们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制作关于创作背景、演出历史、艺术特点和精神内涵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展现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黄河大合唱》演出片段,让团员们对作品有更直观全面的认知。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

教学法的灵活运用可以使团课的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也能调动团员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理解并认同作品的精神内涵。在《黄河大合唱》团课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团员们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团员们通过查阅资料,进行整理和讲解,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对作品的讲解和描述后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后,再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启发式教学。其他的教学方法在团课教学过程中均可以合理运用,目的是引导团员们深入发掘作品中的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让所有团员都能够得教育。

(三)组织开展实践活动

要充分发挥《黄河大合唱》团课教学的育人作用,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践活动能切实提升团员们对作品的理解、提升情感体验。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团员参观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等,充分了解历史背景,增进团员们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举办《黄河大合唱》音乐会或者文艺汇演,使团员在艺术实践里感受作品魅力。[6] 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团员们对《黄河大合唱》的认识与理解会更加深刻,爱国情怀与民族自信也能得到培养。

四、结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活动组织机制,推动全社会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7]《黄河大合唱》是红色音乐的代表,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这部作品激励了各时代的人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不断前行。青年团员不能忘记历史和革命先烈们的付出,要和黄河般永不停息地奔腾,在音乐里深切感受革命激情与力量,永远传承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勇往直前的坚韧精神。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九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J]. 中共党史研究 ,2014,(09):5-9.

[2] 郭梓成 . 浅析双钢琴合奏《黄河》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J]. 当代音乐 ,2024,(05):135-137.

[3] 刘良鹏 . 大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培育策略 [J]. 内江科技 ,2024,45(02):137-138.

[4] 孙介孚 . 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J]. 陇东学院学报 ,2024,35(04):127-131.

[5] 兰 一 立 . 红 色 音 乐 融 入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 [J]. 四 川 戏剧 ,2022,(01):124-126.

[6] 周姝 . 红色音乐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合与创新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38(12):13-14+17.

[7]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N]. 人民日报 ,2024-07-22(001).

基金项目 : 本文系皖西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课题“红色音乐经典作品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项目代码 :0041022001)。

作者简介 : 卞贤维 ( 1993—) ,男,安徽寿县人,声乐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