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动研究的英语教师数字化教学反思能力提升路径探索
贾梦霞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410001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改革的意见》明确将数字化教学能力与反思能力列为教师专业发展核心内容。在英语教学中,智慧教室平台、语言学习 APP 等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改变了教学模式,也对教师教学决策与反思提出更高要求。但当前多数英语教师仅停留在“技术使用”层面,未能深度融合数字化工具与教学目标,且缺乏系统反思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行动研究强调“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能帮助教师在真实数字化教学情境中形成“发现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 总结规律”的反思习惯,对提升数字化教学反思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由勒温提出,经埃利奥特等学者发展,形成“计划(Plan)- 行动(Act)- 观察(Observe)- 反思(Reflect)”螺旋式循环模型。其核心特征包括:一是实践性,研究问题源于教师的真实教学场景,研究目的是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二是参与性,教师既是研究的实践者,也是研究的主体;三是循环性,通过“计划 - 行动 - 观察 - 反思”,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与反思方法;四是反思性,反思贯穿研究全过程,是连接“行动”与“改进”的关键环节。
(二)英语教师数字化教学反思能力
英语教师数字化教学反思能力指教师在数字化英语教学情境中,运用数字化工具与资源,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效果等持续观察、分析、评价与改进的能力,核心维度包括:
1. 认知反思:对数字化教学理念的理解及工具与英语学科适配性的判断;
2. 技术反思:对数字化工具操作逻辑、功能局限、使用效率的反思;
3. 实践反思:对数字化教学活动设计、实施及学生反馈的反思;
4. 协作反思:与他人共同分析问题、分享经验,形成集体智慧的能力。
三、英语教师数字化教学反思能力的现状与问题
为精准把握当前英语教师数字化教学反思能力的现状,笔者通过问卷调研(覆盖 12 所中小学共 213 名英语教师)与深度访谈(选取 15 名不同教龄的教师),发现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反思意识薄弱,缺乏主动性
83% 教师仅在教学出现明显问题时反思,仅 17% 定期开展系统性反思。部分教师将反思等同于“流水账式”教学日志,缺乏对“为何用”“用得如何”“如何改进”的深度分析。(二)技术与教学融合反思不足
65% 的教师反思聚焦“技术是否会用”,而非“是否用好”。如使用 AI 口语批改系统仅关注识别准确率,忽视教学策略调整;部分教师为“体现数字化”强行用技术,导致与教学目标脱节。
(三)反思方法单一,缺乏系统性
多数教师依赖“个人经验式反思”,仅有 22% 的教师会运用“课堂录像分析”“学生满意度调查”“同行互评”等多元反思方法。例如,在数字化写作教学中,教师仅通过“批改学生作文”反思教学效果,却未通过“分析学生使用写作 APP 的操作数据(如修改次数、查阅词典频率)”“访谈学生对 APP 的使用体验”等方式,全面诊断教学问题。
(四)缺乏协作反思平台与支持
78% 的教师表示“缺乏与同事交流数字化教学反思的机会”,学校虽设有“教研活动”,但主题多为“技术培训”(如“希沃白板功能讲解”),而非“反思研讨”。此外,仅有 13% 的学校为教师提供“数字化教学反思资源库”(如优秀反思案例、反思工具模板),导致教师反思缺乏参考与指导。
四、基于行动研究的英语教师数字化教学反思能力提升路径
结合行动研究螺旋式循环模型与现存问题,构建“赋能 - 实践 - 共生”三维路径。
(一)行动研究准备阶段:“赋能”路径,夯实反思基础
以提升反思意识与方法为核心,通过“培训 + 资源”双驱动赋能:
1. 分层培训:新教师侧重反思基础(如反思日志撰写、录像工具使用);
资深教师侧重深度反思(如结合学习数据反思、用行动研究解决难题)。
2. 搭建资源库:包含反思工具包(观察量表、问卷模板等)、优秀案例库(全流程行动研究案例)、技术指南(不同工具反思重点)。
(二)行动研究实施阶段:“实践”路径,深化反思过程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通过“计划 - 行动 - 观察”闭环引导反思,以“提升初中英语数字化写作教学效果”为例:
1. 计划阶段:通过分析成绩、访谈学生,发现“学生用写作 APP 仅改语法、忽视逻辑”问题,确定反思目标(引导学生用 APP 提升写作逻辑),设计教学行动(讲解连接词 + 用 APP 分析段落结构),明确观察指标(连接词使用次数、功能使用频率等)。
2. 行动阶段:实施教学时,通过课堂观察、APP 数据、学生反馈记录反思线索,如发现学生未掌握连接词用法,即时调整教学并记录原因与内容。
3. 观察阶段:用“三角验证法”收集数据(作文逻辑评分对比、APP 操作数据、访谈与同行观察结果),为反思提供依据。
(三)行动研究循环阶段:“共生”路径,优化反思生态
以多主体协作反思为核心,形成“个体 + 集体 + 专家”的共生生态:
1. 个体反思:基于观察数据完成反思报告,总结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改进计划。2. 集体研讨:通过案例分享会,同行提问交流(如“是否考虑学生对 APP接受度差异”),帮助发现反思盲区。3. 专家指导:邀请专家点评反思报告,指导教师进行数据相关性分析、转化反思结论,实现从经验型到科学型反思的转变。
五、结论
行动研究为英语教师数字化教学反思能力提升提供“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路径。通过“赋能 - 实践 - 共生”路径,教师可强化反思意识、丰富方法、深化深度,实现数字化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双重提升。
本研究存在样本范围窄、未追踪长期效果的不足,未来可扩大调研范围,开展 1 年周期实验验证路径有效性,并探索 AI 技术在反思中的应用,提供更智能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32-45.
[2]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发展指南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89-102.
[3] 刘儒德。教育行动研究:原理与实践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76-88.
[4] 张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英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现状与提升策略[J]. 外语界,2023 (2):45-52.
[5] Kemmis S, McTaggart R.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M].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2014:1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