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勤练、常赛”:理念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常久
保定市满城区实验中学 072150
一、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精神,推动初中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本研究聚焦于“教会、勤练、常赛”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革新。其目的在于探索构建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实践路径,有效解决当前体育课堂中存在的技能传授碎片化、练习过程枯燥化及竞赛活动缺失化等现实困境。从理论层面看,该研究能够丰富体育教学理论体系,深化对“学、练、赛”一体化育人规律的认识。就实践价值而言,研究成果旨在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具体方法论指导,通过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保障锻炼效果、培养体育品德,最终切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与身心健康水平,实现体育育人目标。
二、“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精准教会”:以结构化知识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新实施
“精准教会”环节的核心目的在于打破传统体育教学中技能传授的笼统性与模糊性,致力于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将运动知识和技术要点清晰、准确地传递给学生。该实施路径强调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细化解构,例如在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教师并非直接进行完整动作练习,而是将其科学分解为持球手型、抬肘伸臂、拨指压腕等一系列连贯的技术环节,并针对每个环节设计专门的示范、讲解与模仿练习,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与概念,为实现有效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从理论意义上讲,这一实践是对运动技能形成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具体应用与深化,它验证了通过分解、整合与内化的结构化教学流程,能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迁移。现实意义则尤为突出,它直接提升了课堂技能传授的效率与质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减少因动作概念不清而形成的错误动力定型,从根本上提升了“教会”的达成度,为后续的“勤练”与“常赛”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能前提。
(二)“科学勤练”:以多样化趣味练习为载体的巩固新路径
“科学勤练”旨在解决以往练习形式单一、枯燥且负荷不科学的问题,其设计目的在于通过创设富有趣味性、情境性和挑战性的练习活动,引导学生在保持浓厚兴趣的前提下,进行高质量、重复性的强化训练,从而巩固并自动化所学的运动技能。为实现这一目的,练习设计需超越简单的重复操练,转而采用游戏化、竞赛化或融合音乐元素的练习载体。例如,为巩固排球垫球技术,可组织“移动垫球接力赛”或“垫球穿越障碍”等游戏,将技术练习融入集体协作与竞争的情境中;针对耐力素质发展,则可设计“音乐节奏跑”或“定向越野”等任务,使学生在多变的环境中完成负荷目标。理论层面,该路径深刻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哲学与情境学习理论,证实了在积极情感参与下的练习更能激发内在动机,促进知识的深层加工与长久保持。其现实意义在于,它能够有效维持学生的参与热情,显著改善课堂氛围,避免练习过程中的倦怠感,同时在多样化的任务中综合发展学生的体能、技能与思维能力,确保“勤练”的持续性、有效性及其向实战能力的顺利转化,为“常赛”做好充分的能力与心理准备。
(三)“灵活常赛”:以常态化竞赛活动为驱动的评价新样态
“灵活常赛”机制的核心目的在于彻底改变竞赛在传统体育教学中边缘化、周期化的现状,将其转变为课堂教学中常态化、多样化的驱动性环节与评价手段。该模式着力突破仅在学期末或特定单元才组织比赛的局限,主张将竞赛有机嵌入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使其成为检验学习成效、激发运动热情和提升实战应用能力的关键载体。具体实施中,竞赛形式强调灵活性与层次性,既可采取“课内迷你锦标赛”如篮球“半场3 对3 擂台赛”、足球“5 米射门积分挑战”,也可组织“跨班联赛”或“单项技能段位赛”,例如体操技巧单元教学后开展“团体创编套赛”,武术模块学习过程中推行“小组段位认证”。这些低门槛、高频率、短周期的竞赛安排,使每名学生都能在真实对抗情境中体验运动乐趣、运用所学技能并感受团队氛围。从理论层面剖析,该实践是对过程性评价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的深度呼应与创新发展,它论证了竞赛作为一种形成性评价工具,能够动态监测学习进展,有效创设“最近发展区”,推动学生在真实任务中实现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整合与迁移,重构了体育教学中“学、练、评”一体化的闭环生态。现实意义层面,“灵活常赛”的推行极大丰富了课堂评价的维样态,将评价焦点从单一的技能达准测试转向包含运动认知、战术运用、团队协作、体育精神等在内的综合素养观测。它不仅能即时反馈教学效果,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精准依据,更能有效营造积极进取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在对抗与合作中深刻理解规则、尊重对手、面对成败,从而实现以赛促学、以赛育人的综合育人目标,真正赋予“常赛”以评价与发展的双重功能,成为贯通“教会”与“勤练”成果的关键枢纽和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终极路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围绕“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模式展开探讨,系统阐述了其在初中体育课堂中的构建路径与实践价值。该模式通过结构化教学、多样化练习与常态化竞赛的有机融合,有效促进了运动技能掌握、学习兴趣激发与综合素养提升,为破解传统体育教学中“教而不会、练而乏趣、赛而无力”的现实问题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理论层面,丰富了“以赛促学、以练固学”的体育教学理论内涵;实践层面,为一线教师创新课堂组织形式、优化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式参考。未来,可通过加强师资培训与资源建设,进一步推动该模式的广泛应用与持续优化,切实发挥体育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方志文 . 初中体育课堂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的探析——以水平四(八年级)耐久跑教学为例 [J]. 华夏教师 , 2025, (24): 126-128.
[2] 牛泽钊 , 郭宁 , 周君华 . SPOC 混合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课堂中的探究 [J]. 体育科技 , 2025, 46 (04): 156-158.
[3] 夏树昌 . 初中体育课堂中“智慧体育”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 [J].文体用品与科技 , 2025, (04): 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