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赛・创”思维模式的金秀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张静 宋飞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广西来宾546199
摘要:本研究精准聚焦艺术设计专业,以 “课·赛·创” 思维模式为稳固基石,深度且全面地探究金秀民族文化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创新发展路径。通过精心构建融入金秀民族文化元素的特色课程体系,积极组织并深度参与相关赛事,大力推动艺术设计创新实践及成果转化,竭力探寻金秀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此研究不仅为金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蓬勃发展注入强大的艺术活力,还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开拓出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实践方向,助力实现文化传承与专业发展的双赢局面,为民族文化在现代设计语境下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创新思路。
关键词:“课·赛·创” 思维模式;金秀民族文化;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发展
一、引言
金秀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独特而丰富,艺术与文化价值深厚。瑶族服饰堪称 “穿在身上的史书”,金秀瑶族服饰纹样图案是金秀瑶族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形
式,蕴含了金秀瑶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与审美观念,包含着深刻的象征寓意,是金秀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信号[1]。刺绣纹样精美,几何纹样蕴含秩序、和谐、坚韧等理念,动植物纹样象征自由、祥瑞;色彩搭配明艳和谐,极具民族特色。瑶族传统建筑依山傍水,吊脚楼设计实用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飞檐翘角兼具美感与实用功能;木雕窗花工艺精湛,文化寓意丰富,在环境艺术和景观设计中极具参考价值。盘王节、达努节等传统节庆仪式庄重神秘,人们身着华服起舞,长鼓舞、黄泥鼓舞等舞蹈动作刚劲有韵律,生动演绎民族历史传说。这些文化资源为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素材,亟待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焕发光彩。
艺术设计专业是文化创新的关键载体,肩负传承与创新文化的使命,与 “课·赛·创” 思维模式结合意义重大。课程教学中,学生系统学习民族文化与艺术设计融合知识,掌握从民族文化提取设计元素的方法,夯实设计实践基础。赛事活动激发学生创作热情,打破思维禁锢,促使其从民间传说、习俗、信仰等多元角度挖掘瑶族文化元素,如从药浴文化设计保健家居用品,以迁徙历史创作数字插画;并尝试新颖表现手法,如融合传统剪纸与数字技术,提升创新设计能力,为民族文化创新表达注入活力。创新实践则推动课堂与赛事作品商业化,通过校企合作、参展等途径,实现民族文化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提升文化影响力和经济价值,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二、金秀民族文化在艺术设计领域的现状分析
(一)文化元素应用潜力巨大
在金秀民族文化的丰富宝库中,瑶族服饰图案的多样性令人叹为观止。以瑶族服饰中的 “万字纹” 为例,它由多个 “卍” 字相互连接组成,在瑶族文化中寓意着吉祥不断、万福万寿,这种独特的几何纹样在平面设计中可通过重复、渐变等构成手法,应用于海报、包装的背景图案设计,营造出富有节奏感与文化底蕴的视觉效果。又如服饰上的 “凤鸟纹”,凤鸟造型优美,羽毛线条流畅且装饰性强,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可提取其形态特征,运用 3D 建模技术,设计出造型独特的灯具、摆件等文创产品,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
瑶族建筑的结构造型与装饰细节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室内装饰设计中,可借鉴瑶族建筑的空间布局,采用开放式与半开放式相结合的设计手法,打造通透、富有层次感的室内空间。同时,将木雕窗花的图案运用到隔断、屏风的设计中,通过激光切割、实木雕刻等工艺,营造出具有民族文化氛围的室内环境。在景观设计方面,可提取瑶族建筑的色彩元素,如以木质结构的自然棕色为主色调,搭配瑶族服饰中的蓝、红等色彩作为点缀,应用于景观小品、标识牌的设计中,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空间。
瑶族传统节庆活动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在动画创作中,可将盘王节的祭祀仪式、舞蹈表演等场景进行动画化呈现,通过角色设计、场景建模、动作捕捉等技术手段,制作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动画短片,向观众生动展示瑶族的传统文化。在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体验项目中,利用 3D 重建、实时渲染等技术,将瑶族传统建筑、节庆活动场景进行数字化还原,用户通过佩戴 VR 设备或使用手机 AR 功能,即可身临其境地感受瑶族文化的魅力,实现文化的沉浸式传播,应用潜力极为巨大。
(二)现存问题
通过对金秀县的文创产品以及文化体验活动的实地调研发现,虽然在文创产业模式下举办了丰富多样的瑶族文化体验活动,但是在文创产品方面依然还是存在着质量不齐、缺乏现代设计美感、种类单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体验 感受和金秀文旅体验的品牌形象塑造[2]。
目前,金秀民族文化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的初始阶段。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及从业者对金秀民族文化的了解往往浮于表面,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许多学生在面对瑶族服饰纹样时,仅仅是简单地复制粘贴,对纹样背后复杂的文化寓意与漫长的历史演变缺乏深入探究。例如,对于 “盘王印纹”,多数人只知其图案形式,却不了解它与瑶族祖先崇拜、盘王传说之间的紧密联系,因而难以根据设计需求对纹样进行创新转化。在研究方法上,缺乏田野调查、文献梳理等系统性研究手段。很少有设计师深入瑶寨,与当地居民进行长时间的交流,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传统技艺传承过程,收集一手资料。同时,对瑶族文化相关的古籍、方志、民间故事集等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也不够深入,导致对文化元素的提炼不准确、不深入,在设计过程中自然难以精准运用民族文化元素,使得设计作品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
另一方面,现有的金秀民族文化主题艺术设计作品,普遍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许多作品只是将传统元素简单地堆砌拼接,缺乏对现代设计理念与市场需求的深入考量。在形式上,多以传统的平面图案、简单的产品造型为主,缺乏对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介的运用,无法吸引年轻一代消费者的目光。在市场推广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与渠道,作品的市场转化率低。多数文创产品仅在当地旅游景区的小商店销售,销售范围狭窄,且缺乏品牌建设与宣传推广,未能充分彰显民族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也难以契合现代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例如,一些瑶族文创产品,造型陈旧,功能单一,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无法将民族文化的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
三、“课·赛·创” 思维模式对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发展金秀民族文化的意义
(一)深化文化认知与设计融合
在课程教学中融入金秀民族文化内容,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大门。以 “金秀民族文化艺术赏析” 课程为例,通过系统地讲解金秀瑶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艺术特色,学生能够全方位、深层次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在讲解瑶族历史文化时,不仅介绍其起源、迁徙历程,还深入剖析不同历史时期瑶族文化与周边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这种融合对其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在民俗风情讲解中,详细介绍传统节庆、婚丧嫁娶习俗等背后的文化意义与仪式流程,让学生理解民族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在艺术特色剖析中,从服饰艺术的针法、图案寓意,到建筑艺术的结构原理、装饰风格,再到民间工艺的制作流程、材料运用,进行全面细致的讲解。
在设计基础课程中,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金秀民族文化元素在色彩、造型、构图等方面的特点。在色彩分析中,组织学生进行色彩调研,对比瑶族服饰色彩与现代流行色的异同,探讨如何将瑶族色彩元素融入现代时尚设计。例如,分析瑶族服饰中高饱和度色彩的搭配技巧,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可采用局部点缀的方式,将瑶族特色色彩应用于服装的领口、袖口、口袋等部位,既能保留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简约时尚的风格。在造型研究中,引导学生拆解瑶族建筑造型,运用几何图形分析其基本结构,尝试将其基本元素应用于现代产品设计的形态塑造。如将瑶族建筑的三角形屋顶元素简化变形,应用于灯具设计中,打造出具有独特造型的创意灯具。在构图训练中,借鉴瑶族刺绣图案的布局方式,进行平面设计构图练习,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元素的敏锐感知与提取能力。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学习到从民族文化中提取设计元素的方法,将抽象的民族文化与具体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紧密结合,为后续的设计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显著提升学生在设计中运用民族文化元素的能力,使设计作品更具文化底蕴。
(二)激发创作灵感与创新思维
赛事活动具有鲜明的主题性、激烈的竞争性与广泛的展示性。以金秀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艺术设计赛事,如 “金秀民族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赛事的驱动下,学生为了在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不得不突破传统设计思维的束缚。他们开始从多元角度挖掘民族文化元素,不再局限于常见的元素运用,而是深入到瑶族的民间传说、生活习俗等层面寻找灵感。例如,从瑶族的 “度戒” 仪式中获取灵感,设计出具有仪式感的家居用品系列,包括带有特定符号的香薰炉、象征着成长与蜕变的装饰摆件等。同时,为了更好地呈现设计理念,学生们积极尝试新颖的设计表现手法,如将传统的编织艺术与现代的 3D 打印技术相结合,利用 3D 打印的精准塑形能力,制作出具有编织纹理效果的灯具、饰品等,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领域,运用动态图形设计、交互设计等手段,将瑶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开发出具有互动性的手机应用程序、网页界面等,为金秀民族文化的创新表达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创新设计能力,创作出更具创意与特色的作品。
(三)推动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
创新实践环节为学生将课堂学习与赛事创作中诞生的设计作品实现商业化开发提供了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的作品能够得到专业的生产制作支持。与文创产品生产企业合作时,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估与筛选,将具有市场潜力的瑶族特色文创产品进行批量生产。例如,将学生设计的瑶族风情笔记本投入市场,笔记本封面采用瑶族刺绣工艺制作,内页纸张选用环保可书写材料,搭配瑶族文化主题的插画与文字介绍,通过企业的销售渠道进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与旅游景区合作,将艺术设计作品应用于景区的环境设计、标识系统设计等方面。如将学生设计的具有瑶族特色的景区大门,采用木质结构与瑶族建筑装饰元素相结合的设计方案,既体现景区的文化特色,又具有良好的视觉辨识度;设计富有民族特色的景区标识系统,以瑶族传统图案为基础,结合现代导视设计规范,方便游客游览的同时,传播金秀民族文化。通过参加展会等途径,艺术设计作品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展示机会,吸引更多的投资与合作机会。这样的成果转化,不仅能够促进金秀民族文化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金秀民族文化的魅力,还能带动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经济效益,达成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推动金秀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
四、基于 “课·赛·创” 思维模式的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发展金秀民族文化策略
(一)构建艺术设计特色课程体系
1.基础理论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增设金秀民族文化专题内容,精心打造 “金秀民族文化艺术赏析” 课程。该课程通过丰富的图片、生动的视频以及实地考察资料,系统阐释金秀瑶族的历史文化,从瑶族的起源、迁徙历程到其独特的社会组织结构;深入讲解民俗风情,包括传统节庆、婚丧嫁娶习俗等;细致剖析艺术特色,涵盖服饰艺术、建筑艺术、民间工艺等方面。让学生全方位了解金秀民族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厚兴趣与认同感。
同时,在设计基础课程中,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金秀民族文化元素在色彩、造型、构图等方面的特点。例如,在色彩分析中,让学生对比瑶族服饰色彩与现代流行色的异同,探讨如何将瑶族色彩元素融入现代时尚设计;在造型研究中,引导学生拆解瑶族建筑造型,尝试将其基本元素应用于现代产品设计的形态塑造;在构图训练中,借鉴瑶族刺绣图案的布局方式,进行平面设计构图练习,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元素的敏锐感知与提取能力。
2. 专业设计课程:在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课程中,巧妙设置以金秀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设计项目。在平面设计课程中,布置以金秀瑶族服饰纹样为元素的海报设计任务,要求学生深入理解纹样的文化内涵,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创作出具有视觉冲击力且能准确传达文化信息的海报作品。例如,有的学生将瑶族的蝴蝶纹样与环保主题相结合,设计出呼吁保护自然的公益海报,通过巧妙的构图与色彩搭配,使传统纹样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产品设计课程中,要求学生以瑶族传统手工艺为灵感,设计具有现代感的文创产品。如以瑶族竹编工艺为基础,设计出兼具收纳功能与装饰性的竹编灯具,既保留了竹编工艺的传统韵味,又满足了现代生活对产品功能与审美的需求。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中,开展以瑶族传统建筑为参照的室内外空间设计项目,让学生将瑶族建筑的空间布局、装饰风格等元素融入现代室内设计或景观设计中,营造出具有民族文化氛围的空间环境,如打造具有瑶族特色的民宿空间,让游客在住宿过程中感受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在项目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3]。通过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掌握民族文化元素与艺术设计融合的方法与技巧。
3. 实践教学课程:组织学生前往金秀瑶族自治县开展实地考察与采风活动,这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们深入瑶寨,进行田野调查,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瑶族的日常生活、传统技艺传承等情况;参与民俗体验活动,如学习瑶族舞蹈、制作瑶族美食等,亲身感受金秀民族文化的魅力,收集丰富的第一手设计素材。同时,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与当地文化企业、设计公司合作,让学生参与实际的金秀民族文化主题设计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组织参与多元艺术设计赛事
校内赛事:学校定期举办以金秀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艺术设计校内竞赛,如 “金秀民族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设置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多个竞赛类别,鼓励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积极参与。邀请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担任评委,对作品进行评选与指导,优秀作品在校园内进行展览展示,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校外赛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与民族文化、艺术设计相关的赛事,如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文创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针对不同赛事的特点与要求,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赛前培训与指导,帮助学生优化设计作品,提高参赛作品的质量与竞争力,借助校外赛事平台,提升金秀民族文化艺术设计作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三)推动艺术设计创新实践与成果转化
创新工作室建设:在学校内成立金秀民族文化艺术设计创新工作室,吸引对民族文化设计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工作室围绕金秀民族文化开展艺术设计项目研究与实践,如瑶族服饰纹样数字化设计、瑶族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等。通过工作室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设计能力,孵化出具有创新性的艺术设计作品。
校企合作成果转化:加强与当地文化企业、旅游企业的合作,将学生在课程学习与赛事活动中创作的优秀艺术设计作品进行商业化开发。例如,与文创产品生产企业合作,将学生设计的瑶族特色文创产品进行批量生产;与旅游景区合作,将艺术设计作品应用于景区的环境设计、标识系统设计等方面,实现艺术设计作品的市场价值,推动金秀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数字艺术创新应用: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对金秀民族文化进行数字化艺术创作与传播。开发金秀民族文化主题的数字插画、动画短片、虚拟现实体验项目等,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推广,以新颖的形式吸引更多人关注金秀民族文化,拓展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与受众群体。
五、保障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组织教师参加金秀民族文化培训、学术交流活动,提升教师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与研究能力。鼓励教师开展金秀民族文化与艺术设计相关的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同时,聘请金秀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文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民族文化知识与传统技艺,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
(二)资源整合与共享
整合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资源,建立金秀民族文化艺术设计资源库,收集整理金秀民族文化的图片、视频、文献资料以及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案例,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加强与其他高校、文化机构的合作,开展学术交流、作品联展等活动,促进金秀民族文化艺术设计的交流与发展。
(三)政策与资金支持
学校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和学生开展金秀民族文化主题的教学、创作与研究活动,对取得优秀成果的个人与团队给予奖励。同时,积极争取政府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用于金秀民族文化艺术设计课程开发、赛事举办、创新工作室建设等项目,为金秀民族文化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六、结论
基于 “课·赛·创” 思维模式,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依托,探索金秀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策略,能够有效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通过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组织参与赛事活动、推动创新实践与成果转化,结合师资队伍建设、资源整合与政策资金支持等保障措施,不仅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注入民族文化特色,也为金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持续深化 “课·赛·创” 模式的应用,不断探索创新,推动金秀民族文化在艺术设计领域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周屹,陈亚辉,刘梦圆 . 瑶族服饰纹样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以广西金秀瑶族为例[J]. 湖南包装 . 2022 ,37 (05):41-44.
[2]徐 云 ,阎石发.从“平面”到“立体” ——金秀瑶族自治县旅游文创产业系统[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 2021 ,41 (02):444-453.
[3]胡卫华. 项目驱动+阶段教学模式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39 (S2) :289-291.
金项目: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4年第一批次立项项目《产学研创赛“五位一体”的艺术设计专业进阶式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31107632023545;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22年度校级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下‘课赛创’相结合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GKSYGZ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张静,(1992-),女 ,汉 ,研究生,讲师,艺术设计
宋飞 (1989-), 男 ,汉 ,研究生,副教授,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