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供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作者

陶立龙

甘肃水务榆中供水有限责任公司

供水企业肩负“保障供水安全、服务民生”使命,思政工作需兼具“政治性”与“服务性”,既要确保贯彻国家政策、坚守公益属性,又要引导职工树立“以水为责、为民服务”理念。近年行业面临变革:水质标准提升、智慧供水技术应用对职工能力与责任意识要求更高,职工结构变化(年轻职工占比增)、外部竞争加剧,使传统思政工作陷“覆盖不到位、内容不贴合、效果不明显”困境。《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健全责任制、创新载体,供水企业创新思政机制是加强党建、破解难题、提升服务的需要,本文聚焦痛点探索落地路径,助力实现“思想稳、队伍强、服务优”目标。

一、供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现存问题

(一)责任传导机制“虚化”,主体协同不足

当前部分供水企业存在“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现象:思想政治工作多由党委办公室或工会单一负责,生产部门、客服部门、技术部门将其视为“额外任务”,参与积极性低;责任落实仅停留在“开会传达、发文部署”层面,未结合供水业务(如管网抢修、水质检测、用户服务)制定具体责任清单,导致“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不明确。例如,在“保障汛期供水安全”工作中,未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应急演练,仅靠事后开会强调“责任意识”,难以激发职工的主动性。

(二)内容供给机制“固化”,贴合度与针对性不足

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多以“理论宣讲、文件学习”为主,与供水企业的生产实际、职工需求脱节:一方面,未结合行业特性设计内容,如忽视“水质安全的政治意义”“管网抢修的民生责任”等与业务紧密相关的主题,导致职工觉得“思想学习与工作无关”;另一方面,未区分职工群体差异,对一线抢修职工、机关管理人员、年轻技术人员采用统一内容,如对年轻职工宣讲“传统奉献案例”时,未结合其关注的“职业发展、技能提升”需求,难以引发共鸣[1]。

(三)载体运用机制“单一化”,时代性与互动性不足

多数供水企业仍依赖“会议室宣讲、宣传栏展示、纸质学习资料”等传统载体,缺乏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形式:一是未利用智慧供水技术同步开展思想引导,如在管网监测系统、客服平台中未融入“责任文化”“服务理念”的宣传;二是互动性不足,职工多为“被动接受”,缺乏表达意见、参与讨论的渠道,如对“用户投诉处理中的服务态度问题”,未通过座谈、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导职工反思,仅靠“批评教育”难以从思想根源解决问题。

(四)考核评价机制“模糊化”,激励约束作用不足

当前供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考核多以“活动次数、材料报送数量”为主,缺乏量化指标与实效评估:一方面,未将“服务质量、生产效率、职工满意度”等业务指标与思想工作效果挂钩,如开展“为民服务”主题活动后,未跟踪用户投诉率是否下降、管网抢修及时率是否提升;另一方面,激励机制缺失,对积极参与思想建设、践行服务理念的职工(如连续多年无投诉的客服人员、主动攻克水质检测难题的技术人员),未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难以形成示范效应。

二、供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创新路径

(一)构建“党建引领 + 业务融合”的责任传导机制,压实主体责任

该机制以“三级联动”明确责任:党委将思政目标与“水质达标率100% ”“抢修及时率 ⩾98% ”等业务目标同步部署;党支部按职能定清单,生产支部聚焦管网安全、客服支部聚焦用户服务,明确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党员骨干为“思想辅导员”;班组融入日常,如抢修班组班前会开“10 分钟微党课”。同时推进“党建 + 业务”协同,围绕重点工作设计项目,如“党员先锋岗·水质守护行动”中党员牵头水质检测并宣讲民生意义,智慧供水项目成立“党员攻坚组”,既破技术难题又传创新思想,实现思政

与业务同频。

(二)打造“需求导向 + 行业特色”的内容供给机制,提升贴合度

以职工需求为核心,每季度通过“问卷 + 座谈”收集需求并分类设计:对一线抢修职工,结合“深夜抢修致谢”等案例讲“安全责任与民生情怀”;对年轻技术职工,将理论学习与技能提升结合,融入智慧供水发展方向;对客服职工,通过“模拟投诉”“优秀案例”强化服务理念。同时挖行业红色资源,把老职工守水源、疫情闭环保供等事迹制成短视频,结合“世界水日”开展水厂开放、管网体验活动,邀家属与居民参与,让职工在服务中深化职业认同。

(三)创新“数字赋能 + 场景融入”的载体运用机制,增强互动性

依托数字化工具建融合平台:“抢修调度 APP”设“党员先锋榜”,“水质监测系统”加安全弹窗,公众号开“供水人故事”专栏。开展场景化互动:应急演练前组织宣誓承诺,强化守土意识;组织职工与用户座谈,引导从用户视角反思;技能大赛中增设“责任评分项”,实现思想与技能比拼同步。

(四)完善“量化考核 + 双向激励”的评价机制,强化实效导向

将思政考核纳入绩效,设“思想 + 业务”双指标:40% 为“参与学习次数”等过程指标, 60% 为“抢修及时率”“投诉满意度”等实效指标,结果与工资、晋升挂钩。同时建“正负激励”机制:表彰“思政先进”“服务标兵”,给突出者奖金、培训或晋升;对思想懈怠者“一对一”谈话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取消评优,每季度公开结果,营造“比学赶超”氛围[2]。

结语

供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创新是个系统性项目,要紧紧围绕“党建引领、服务民生、贴合实际”三大核心,从责任、内容、载体、考核四个层面突破传统的限制,只有让思想政治工作与供水业务实现“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方可规避“形式主义”;唯有依据职工需求和行业特性来设计内容与载体,才可让思想教育“入脑入心”;只有加大考核激励力度,才能够让思想成果转变为“服务民生、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

伴随智慧供水的持续深化,供水企业有必要进一步探寻“数字技术 + 思想工作”的深度融合,持续优化机制,为守护城市供水安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和队伍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汉南 .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 [J]. 现代企业 ,2023(05):121-123.

[2] 李东一 . 新时代国有企业推进青年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分析 [J].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3(09):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