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农药减量增产技术的应用
李铁岩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宝山农场 黑龙江佳木斯 154350
引言:
随着水稻种植规模的扩大和气候变化的加剧,病虫害的发生频率与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对农业生产构成严峻挑战,长期以来化学农药作为主要防治手段,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虫害损失,但过度使用也带来了诸多弊端,如土壤退化、水源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等,消费者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推动农业向环境友好型模式转变,研发与推广农药减量增产技术成为国内外农业研究的重点,旨在平衡病虫害防控需求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 推广静电喷雾技术,提高药液在稻叶表面的附着率
在病虫害防治领域,静电喷雾技术的应用标志着农药施用效率的显著飞跃,其核心原理在于通过高压静电发生装置使雾化的药液颗粒携带同种电荷,这些带电微粒在静电场作用下,能够被作物叶片表面强烈吸附,形成均匀且牢固的药膜覆盖,与常规喷雾方式相比,该技术极大地提升了药液在目标作物上的沉积量,特别是对于通常难以被药液触及的稻株中下部叶片背面,其沉积密度可提升数倍,药液的有效沉积率是实现病虫害有效防控的关键物理参数,静电喷雾通过减少因飘移和滴落造成的药液损失,将农药利用率从传统方式的较低水平提升至一个较高的新层次,在相同防治效果下,该技术可实现的农药制剂用量大幅降低,其减量幅度是一个显著的数值,由于药液在靶标上的高附着特性,其雾滴粒径中值体积直径被精确控制在一个较小的微米级范围内,确保了更佳的雾滴覆盖密度与叶面覆盖率,从而为药效的充分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
2. 采用杀虫灯诱杀成虫,降低田间虫口基数减少用药
发射光波长度在特定纳米区间的光源,精准靶向鳞翅目、鞘翅目等水稻主要害虫成虫的视觉敏感波段,从而实现对目标害虫种群的定向诱集,成虫被光源吸引至装置有效作用范围后,会通过高压电网击打或频振式诱捕等方式被物理灭杀,这一过程直接干预了害虫的生殖环节,有效阻断了其产卵与繁殖路径,从而在生态层面系统性降低下一代的田间卵块密度和幼虫种群数量,即显著压低了田间虫口基数 [1]。科学布设的杀虫灯系统其单灯有效控害半径可达百米以上,对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主要害虫的成虫诱捕量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可累积达到一个可观的数量级,这种对成虫种群的前置性压制,直接减轻了后续幼虫阶段的危害压力,从而创造了一个可以显著减少化学杀虫剂施用频次与剂量的有利条件。
3. 应用生物农药制剂,靶向防治螟虫兼保益虫群落
在稻田生态系统综合治理中,生物农药制剂的应用代表了靶向性与环境相容性防治技术的核心发展方向,此类制剂主要来源于微生物代谢产物、植物源活性成分或昆虫病原体,其作用机制高度特异,以苏云金芽孢杆菌为例,其制剂中的杀虫晶体蛋白被目标鳞翅目螟虫幼虫取食后,在昆虫中肠碱性消化液作用下溶解并激活为原毒素,这些活性毒素分子特异性地与中肠上皮细胞膜表面的 cadherin 类受体蛋白结合,造成穿孔破坏细胞离子平衡,最终导致幼虫停止取食、肠道麻痹直至死亡,这一病理过程专一性地作用于具有相应受器的害虫,而对非靶标生物如稻田蜘蛛、瓢虫、寄生蜂等天敌益虫几乎不具毒性,从而最大限度地保全了天然捕食性与寄生性天敌群落 [2]。在螟虫幼虫低龄高峰期精准施药,其校正防效可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且持效期能满足一个世代以上的控制需求,这种选择性毒力机制避免了对田间生态平衡的破坏,益虫群落的存续反过来增强了生态系统对害虫的自然持续控制能力,即生态调控功能,应用生物农药是实现化学农药减量、维持农田生物多样性并促进害虫可持续治理的一项关键技术路径,其应用效果可通过害虫种群衰退曲线与天敌群落多样性指数等生态学参数进行量化评估。
4. 推行带药移栽技术,利用秧苗期小空间集中防控
将系统性杀虫剂或兼具内吸与缓释特性的药剂通过秧苗根部吸收或附着,使药剂有效成分在植株体内进行纵向传输并均匀分布,从而在秧苗移栽后形成持续的保护期,该技术操作通常于水稻育秧阶段末期进行,通过精准的药液浸秧或秧苗盘集中喷淋处理,使每株秧苗携带定量的活性成分,由于处理过程集中于苗床或秧田这一极其有限的空间内,药液几乎能够完全作用于靶标秧苗,极大地减少了在大田环境中因喷雾飘移、挥发、光照分解以及土壤吸附造成的药剂损失,使得农药利用率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带药秧苗移栽至大田后,其体内的药剂可有效抵御螟虫钻蛀、稻飞虱刺吸等多种前期危害,保护效果可持续数十天,完全覆盖水稻最脆弱的分蘖初期,这种“秧苗带药,一生早防”的模式,不仅显著降低了本田前期病虫害的初始入侵基数,推迟其种群建立时间,更因其高度精准的施药方式避免了对稻田环境的大面积药剂投放,从而在整体上大幅减少了一个生长季内田间农药的施用总量。
5. 建立病虫害监测点,精准把握防治适期减少盲目施药
建立病虫害监测点构成了现代农业精准植保体系的基石,其核心功能在于通过系统性的田间生态信息采集与数据分析,实现对害虫种群发生动态和病害流行趋势的实时预警与精准预报,该体系通常依托于标准化的观测圃、自动化虫情测报灯、性信息素诱捕器以及小气候观测站等设施,持续收集包括成虫诱捕量、卵块密度、幼虫龄期结构、病叶率及田间温湿度、降雨量在内的多维度生态与气象参数,通过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建模与解析,能够精确推断出特定病虫害的发生代次、发生期以及达到防治阈值的具体时间窗口,即防治适期,这彻底改变了过去依赖经验或固定农事日历进行预防式施药的粗放模式,将防治行动从“定时”用药转变为“看虫”用药。精准把握在害虫最脆弱的低龄幼虫期或病害侵染初期的关键节点进行干预,能以最小的药剂投入获得最优的防控效果,同时有效避免在非必要时期进行盲目施药或重复用药,基于精准监测的防治决策,不仅能够将农药施用次数压缩到一个较低水平,还能因施药时机的高度优化而显著提升终期防效,避免药剂浪费与环境污染。
结语: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不仅体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先进理念,更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实践,该技术通过科学优化农药使用,有效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同时保障了水稻产量与品质,为维护粮食安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应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完善相关政策支持,推动水稻生产向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迈进,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陆秋萍 , 李德越 .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应用研究 [J].种子科技 ,2025,43(13):146-148.
[2] 林晓彤 . 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J]. 新农业 ,2025,(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