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构建的研究

作者

黄月香

福建省清流县实验中学 365300

摘要:活动型课堂是落实课程育人目标的重要教学形态,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情境体验和问题探究。在新课程标准推动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从“知识讲授”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转变。针对课堂活动目标不明、组织方式单一、学生体验不足等问题,基于新课标理念,从活动目标设定、活动设计优化、情境创设深化和学科融合拓展等方面,对活动型课堂的构建路径进行了实践探索,力求提升学生的德法素养和课堂参与度。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核心素养导向,倡导实践性与活动性相统一的课堂教学方式。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情境创设、实践体验和价值引导,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活动型课堂作为一种强调学生自主参与、互动合作和情境体验的教学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现实关联性与育人实效。构建契合新课标精神的活动型课堂,不仅是提升课堂质量的路径选择,更是落实课程育人目标的关键举措。

一、新课标视域下活动型课堂的基本内涵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被赋予了更加鲜明的育人导向和实践取向。课程标准强调,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堂应注重学生自主参与、情境体验与问题探究的有机融合,倡导通过活动化的方式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建构知识、形成价值判断、增强法治意识。活动型课堂作为新课标倡导的重要教学形态,强调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与构建者,教师则是引导者和促进者。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内容的讲解与灌输,而是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组织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与体验中形成对道德规范和法律原则的深刻理解。这样的课堂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更有效地促进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化,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因此,活动型课堂的构建,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课程育人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构建路径

(一)明确活动目标,聚焦核心素养

活动型课堂的开展必须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明确每一项教学活动的育人目标。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课堂活动不应仅停留在形式的活跃与热闹,更应深度服务于学生道德认知、法律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结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道德修养与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维度,确保活动与育人目标高度契合,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思考、在体验中成长。

以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青春正当时》之“青春的邀约”为例,教师设计了“青春宣言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围绕“我眼中的青春”“我的青春责任”主题进行小组合作创作,明确活动目标聚焦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青春阶段的价值,激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生在撰写宣言过程中查阅资料、表达观点、展示创意,既提升了自我认知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责任意识与奋斗精神,达成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核心素养目标。

(二)精心设计活动,提升课堂参与度

活动型课堂的关键在于活动本身的设计是否具有吸引力、启发性和参与性。合理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增强课堂互动,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化理解、提升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如情境体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使学生在具体任务中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自信给人力量》之“人要有自信”教学中,教师组织了“自信故事分享会”活动,要求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在面对挑战时如何通过自信克服困难的真实故事。学生纷纷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如第一次演讲、参加比赛或面对挫折时的心理历程。活动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提升了语言表达与自我认知能力,同时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主动性。

(三)创设真实情境,增强学生体验感

活动型课堂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体验道德冲突与法治判断,从而促使认知内化与情感共鸣。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本就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应从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或典型案例中挖掘教学素材,构建具有问题性、思辨性与情境性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在情境中思考问题、在体验中形成认知”。

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法律为我们护航》之“法律保障生活”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个“校园失物纠纷”情境:学生A在操场上拾到手机是否可以私自使用?学生B认为可以暂时保管,学生C主张交给老师。围绕这一情境,学生分组展开角色扮演与讨论,分别从“物权归属”“法律责任”“道德判断”多个角度展开思维碰撞。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将法律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提升了法治意识与判断能力,实现了“在情境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四)注重学科融合,强化知识内化与情感认同

活动型课堂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知识再现,更应促进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情感的深度认同。教师应打破学科壁垒,融合语文、历史、美术、信息技术等相关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综合素养。同时,活动设计要注重价值引导,帮助学生将道德理念与法治意识内化为行为习惯与人格品质,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弘扬中华人文精神》之“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教学中,教师组织开展“传统文化与青春力量”手抄报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查阅古代诗词、历史人物故事,结合当代青年的奋斗精神进行主题创作。该活动融合了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内容,不仅强化了学生对中华人文精神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使情感态度真正转化为内在价值追求。

三、结语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是推动课程改革落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活动型课堂打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桎梏,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和体验参与,使学生在真实问题中提升认知、在互动探究中深化理解、在情感体验中实现价值内化。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能力,也亟需学校构建支持保障体系,推动课堂教学向“高效、有趣、有温度”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俊英.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构建[J].中学教学参考,2023,(16):58-60.

[2]白玉婷.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教学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24.

本文系清流县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23年县级课题《基于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构建的研究》(课题编号:qljy—23 1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