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共党史党建学视野下的大历史观与正确党史观

作者

张旭

黄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黄山  245000

一、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建设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一是社会基本结构分析法。社会基本结构分析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它要求我们从社会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与反作用来分析每一社会的基本结构,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二是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分析社会结构的基本运动规律,必须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这是因为,社会结构的基本运动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三是社会形态分析法。社会结构及其基本矛盾的运动,受多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多样性和同一性的统一。在同一性方面,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总规律,其关于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论断,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阐释人类社会的结构与发展机制的理论。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总规律,因社会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变化,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发展阶段中的表现形态具有多样性。四是社会动力分析法。历史唯物主义十分重视分析推动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力。毫无疑问,在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动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途径有多种,最重要的是革命和改革。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什么是社会革命?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 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什么是改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五是阶级分析法。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不同的人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就出现了阶级矛盾、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来分析阶级社会中的社会现象,有助于我们在历史研究中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且认清一切阶级斗争最终都是围绕经济利益这个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核心问题展开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其发展是夺取政治统治权的政治斗争。以往的阶级斗争都以夺取最高政治统治权为目的,只有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是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目的。六是人民主体论。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鲜明地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把大写的“人民”二字写在自己的理论旗帜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也是人作为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不断打破对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桎梏的历史进程。

二、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建设要树立大历史观

树立大历史观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第一,要用历史长周期的观点研究问题。从历史长周期比较分析中进行思考和研究,是树立大历史观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发展阶段,放在历史长河中去认识和把握,才能准确把握其演变机理、基本规律、重大影响、地位作用,避免“盲人摸象““一叶障目”。第二,要依据历史方位研究问题。依照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依照党情国情世情变化,明确所处的历史方位,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树立大历史观的一个重要准则。第三,要把握重要历史节点研究问题。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时而波涛汹涌,时而细水潺潺,总会形成诸多重要的历史标志和历史转折。围绕这些历史节点,历史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变化。

三、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建设要坚持正确党史观

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的原则。这是坚持正确党史观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出发点。要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三个历史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第二,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主题,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三,要牢牢把握中共党史的研究重点。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因党而生,因党而兴。纵观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发展史,其研究重点在不断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学科研究重点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全党大局,并通过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为党的中心工作和全党大局服务。第四,要正确认识和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人们认识和评价新中国历史的思想障碍,或是把前后两个时期割裂开来,或是把它们对立起来;或是用后一时期否定前一时期,或是用前一时期否定后一时期。很显然,要树立正确党史观,就必须对这个问题给予明确的、科学的回答。

参考文献:

[1] 岳 奎 . 中 共 党 史 党 建 学 自 主 学 科 体 系 的 构 建 [J]. 江 汉 论坛 ,2025,(03):20-23.

[2] 王庭大 , 董天美 . 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 [J]. 党建 ,2023,(12):23-25.

[3] 郭若平 . 经验与知识:“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科历史形成 [J]. 教学与研究 ,2023,(04):96-104.

作者简介:

张旭(1995.11—),男,汉族,籍贯:河北沧州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硕士学位,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金项目:本文系“ 安徽省沉浸式党史研学路线研究”(项目号:hxkt202513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