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安全管理措施分析
思磊
元谋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云南省楚雄州 651300
引言:
近年来我国住宅建筑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住宅需求持续增长,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部分项目因追求效率而忽视质量,导致工程质量问题频发,甚至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施工技术的复杂化、建筑材料的多样化以及施工环境的多变性,进一步增加了质量监督和安全管理的难度,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监管不到位、责任落实不明确等问题,深入研究住宅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安全管理的现状及优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 实施钢筋保护层厚度专项检测,确保结构耐久性达标
检测工作应当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案,根据 GB/T 50784-2013《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的要求,对梁、板、柱等主要受力构件进行全覆盖检测,重点检查钢筋密集区、节点部位和悬挑构件等关键位置,检测方法首选非破损的电磁感应法,配备专业钢筋扫描仪进行网格化检测,测点间距不大于 300mm ;对争议部位可采用局部破损法进行复核验证,检测过程中要准确记录构件位置、测点坐标和保护层实测值,建立三维数字化检测档案。为确保钢筋保护层厚度专项检测工作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全过程的质量管控机制,在检测准备阶段应当收集完整的施工图纸和变更文件,了解钢筋布置方案和保护层设计要求;编制详细的检测方案明确检测范围、抽样比例和验收标准,现场检测时应当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避免电磁干扰和混凝土表面湿度对检测精度的不利影响;对检测设备要定期校准,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质量评估应当综合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环境类别和混凝土强度等因素,对处于氯盐环境或冻融循环地区的结构应适当提高检测标准。
2. 建立砌体工程质量实测实量,控制墙体垂直平整度
测量内容包括墙面垂直度、表面平整度、灰缝厚度、门窗洞口尺寸等关键指标,使用 2m 靠尺、塞尺、激光投线仪等专业工具进行检测,垂直度检测应在墙体两面按 " 米 " 字形布点测量,平整度检测按网格法进行,测点间距不超过 2m ,对于加气混凝土砌块等轻质砌体,还应特别关注砌块完整性和专用砂浆饱满度,实测数据应及时记录并建立电子档案,通过统计分析计算合格率,对不合格点进行标识和整改 [1]。实施砌体工程实测实量需要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测量应当编制详细的实测方案,明确测量项目、抽样比例、验收标准和整改要求;对测量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熟练掌握测量方法和仪器操作,现场测量时应当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避免强光照射、振动等干扰测量精度;测量数据要实时记录,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质量数据库,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应当分类处理:对轻微偏差可在后续工序中调整;对严重超差点必须拆除重砌。
3. 采用回弹法结合取芯检测混凝土实体强度
回弹法作为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方法,通过回弹仪冲击混凝土表面并测量回弹值,间接反映混凝土表层硬度与强度的相关性,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且效率高,适用于大面积快速筛查,但受混凝土表面状态、碳化深度、湿度等因素影响较大,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回弹法通常作为初步评估手段,需结合其他方法进行修正或验证,而取芯检测则是一种局部破坏性检测方法,通过钻取混凝土芯样进行抗压试验,直接获取混凝土的实际强度数据,结果更为准确可靠。回弹法与取芯检测的结合应用需遵循科学合理的流程,利用回弹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大面积测试,初步掌握强度分布情况,并筛选出可疑区域或代表性位置进行取芯,将芯样抗压强度结果与对应位置的回弹值进行对比分析,建立地区或项目专用的回弹测强曲线,以修正回弹法的系统性误差,这种联合检测方式尤其适用于既有结构的质量评估、施工验收或事故鉴定,能够有效避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
4. 使用激光测距仪控制砌体工程灰缝厚度
传统方法多采用靠尺或塞尺进行人工检测,但受操作人员经验、测量工具精度等因素影响容易出现偏差,激光测距仪的应用为灰缝厚度控制提供了更高效、精准的解决方案,激光测距仪利用激光反射原理,能够快速、非接触地测量砌体灰缝的厚度,测量精度可达毫米级,远高于传统方法,其操作简便只需将激光束对准灰缝位置即可实时读取数据,大幅提高了检测效率,尤其适用于大面积砌体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激光测距仪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灰缝厚度的检测精度,还优化了砌体工程的施工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在施工过程中工人可随时使用激光测距仪对已砌筑部分的灰缝进行抽检,确保每皮砖的灰缝均匀一致,避免因灰缝过厚或过薄导致的墙体强度下降或开裂风险,激光测距仪的数据可存储和导出,为工程验收提供客观依据,减少人为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合 BIM 技术激光测距仪的测量数据可与设计模型进行对比,实现砌体工程的数字化施工与精准管控。
5. 实施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建筑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
红外热成像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覆盖面广、不影响建筑正常使用等优势,特别适用于既有建筑的节能诊断和新建建筑的质量验收,红外热像仪能够清晰显示墙体、屋面、门窗等部位的温度异常区域,帮助技术人员快速定位热工缺陷的具体位置和范围,该技术还能结合建筑能耗分析,评估外围护结构的整体保温性能,为节能改造提供科学依据,红外热成像检测结果受环境温度、湿度、日照条件等因素影响较大,检测时需选择合适的气候条件,并配合其他检测手段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建筑外围护结构检测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建筑质量控制的效率,也为建筑节能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如保温材料铺设不均匀、接缝处理不当等,从而在早期阶段进行整改,避免后期使用中出现能耗过高或结露等问题,该技术还能用于评估建筑节能改造的效果,利用改造前后的热图像对比,直观展示改造措施的成效,随着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其在建筑围护结构检测、能源审计、建筑诊断等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结语:
住宅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与安全管理是建筑行业健康发展的核心保障,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发现完善监管体系、提升管理效能是未来的重要方向,未来需要进一步结合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推动质量监督与安全管理向科学化、标准化和精细化发展,只有通过多方协作和持续改进,才能有效降低工程风险,提高住宅建筑的整体质量,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学彦 . 住宅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安全管理措施分析 [J]. 住宅与房地产 ,2024,(20):110-112.
[2] 徐敬军 . 住宅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安全管理的现存问题与应对措施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3,(0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