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友善

作者

沈香萍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核心价值观是特定时代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包括国家、社会及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的表达,也是一个社会价值标准的概括和支撑。核心价值观的有效确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关键,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就没有长久的经济的繁荣,甚至会出现精神危机甚至是社会危机。

友善就是友爱、善良,一方面是指公民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道德智慧,即公民的“友善”品质。友善是其他一切道德价值的本源,围绕着人际关系的处理,具有广泛的指向性,比如亲友、他人、社会、自然等。友善既是公民道德水平的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程度的体现:善待亲人可以形成和谐的家庭关系,善待他人可以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善待自然可以形成和谐的自然关系。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之一,就是通过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友善,形成社会合力,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社会生活中,体己修身,践行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个人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面临矛盾分歧的时候多体谅对方,形成团结协作的和谐共赢关系。

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贤哲对友善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孔子首次提出“仁者爱人”的理念:“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 颜渊》)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仁”就是“爱人”,是人之为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孔子认为“孝”“悌”是实现“仁”的根 本,血缘亲情是“仁者爱人”的本源根据。“爱人”从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开始,同时又超越了血缘和等级的限制,由爱家人扩展到爱所有的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 • 公冶长》)关怀尊敬老年人,信任朋友,注重教育年轻人,最终达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 学而》)的理想境界。“仁者爱人”还包含了“泛爱万物”的思想,“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 • 述而》)孔子在打鱼的时候不用大纲大网,只是钓鱼,用弋射鸟的时候,不射已经归巢的鸟。这反映出孔子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由爱亲人到爱他人到爱万物,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超越了血缘亲情,升华为具有普世意义的对对天地万物的大爱,其最终目的就是构建充满“仁爱”的社会。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仁政的学说,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 (《梁惠王》上 )。荀子更强调友善的重要,大力提倡善意待人:“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他认为待人态度的不同会给人截然不同的感觉,待人充满善意和热情,会使人感觉比穿了棉衣还温暖,恶语伤人,会使人感到比矛戟刺戳还疼痛。

“仁者爱人”也是先秦时期其他学派关注的话题。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兼爱”思想。墨子认为社会存在“别”,即等级差别及各种矛盾,“别”导致了各种不公正、不 合理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动乱的根源。要达到天下大治,必须“兼以易别”,用“兼”来取代“别”,让天下人做到不分彼此,互爱互利,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道家从“道法自然”的思想出发,提倡一种无私无欲的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老子认为作为万物本原的道是顺应自然无私无欲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是如此,都应该是顺应自然的,因此,最大的仁爱就是“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 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象水一样润泽万物,自然、不争。这种仁爱观在本质上和儒家的仁爱观是一致的,都是普及万物的无私大爱。

“仁者爱人”的核心理念从产生之日起,就有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理念,北宋“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观点,清代“生生之德”的思想都是对“仁者爱人”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在近代又经过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人新的诠释,“仁者爱人”成为传统文化中一脉相承的友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