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散文翻译分析

作者

孔婧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成都 610101

引言

近年来,概念隐喻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者们发现,隐喻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准确传达原文的隐喻意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应用概念隐喻理论,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再现原文的隐喻,从而提高翻译质量。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通过“落花生”这一核心隐喻传递谦虚、奉献等传统价值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哲理与美学。张培基的译文则是中英翻译中的经典案例,他忠实且优美地再现了原文的隐喻意象与文化内涵,因此成为研究隐喻翻译的理想文本。

本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概念隐喻理论的定义和分类。第二章介绍《落花生》一文的原文意象和文化内涵。第三章分别从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主体隐喻,对《落花生》原文与张培基译文进行分类,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张培基译文中的概念隐喻运用。

第一章 概念隐喻理论概述

一、概念隐喻理论简介

概念隐喻理论由 Lakoff&Johnson 在 1980 年出版的 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提出。这一理论颠覆了传统的隐喻观,将隐喻从一种语言修辞手法上升为一种认知工具。Lakoff&Johnson(1980 :3)指出,隐喻无处不在,它渗透在人类的语言、思想和行为中 ,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概念隐喻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者们发现,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实践中。

概念隐喻是指通过将一种概念领域(源域)的结构映射到另一种概念领域(目标域)来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的认知过程。概念隐喻的基本结构包括三个部分:源域、目标域和映射。源域是提供隐喻表达中具体的、熟悉的概念。例如,在“时间是金钱”这一隐喻中,“金钱”就是源域。目标域是被隐喻表达的抽象概念或复杂领域。在“时间是金钱”中,“时间”就是目标域。映射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将源域的某些属性或结构转移到目标域的过程。(李曙光,2023 :128)

二、概念隐喻理论的分类

概念隐喻可以根据其结构和功能进行分类(Lakoff&Johnson,1980),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其中一个概念的结构用于组织和理解另一个概念。例如,“时间是金钱”就是一种结构隐喻,通过金钱的结构来理解和描述时间。

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这种隐喻类型主要涉及空间方位的隐喻,通过空间方位来理解抽象概念。例如,“情绪高涨”(Happy is Up)和“情绪低落”(Sad is Down)是方位隐喻,通过空间的高低来描述情绪的状态。

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通过将抽象概念具象化,使其成为我们可以操作和理解的实体。例如,“时间流逝”(Time  Flows)就是一种本体隐喻,将时间具象化为一种流动的物质。

第二章《落花生》的原文意象与文化内涵

一、原文文本分析

《落花生》是许地山先生的作品,这篇散文通过叙述一次花生种植与收获的经历,借助花生的生长特点,传递了深刻的做人哲理。文章以家庭对话为核心,展现了一场围绕花生展开的教育过程。父亲通过花生的特点,启发孩子们思考人生价值,他强调花生虽然外表平凡,但其内在的实用价值和谦逊品格尤为可贵,进而希望孩子们能够像花生一样,做一个有用而不追求外在光鲜的人。正如父亲所言:“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花生这一隐喻,巧妙表达了做人应重内在修养、淡泊名利的思想,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智慧与价值观。

二、文本文化内涵

《落花生》作为一篇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散文,通过对花生这一普通食物的描写,呈现了深刻的哲理和道德教化。通过花生这一象征物,许地山不仅传达了关于个体修养、家庭伦理等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还展示了对内在价值的思考。

花生隐喻的最大文化内涵是谦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谦逊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谦受益”的观念根深蒂固。花生埋藏在地下,不露锋芒,只有经过挖掘,才能看到它的果实,这一特性与中国文化中倡导的“低调内敛”理念非常契合。花生象征着一种不浮夸、不张扬的内在价值,它教导人们要像花生一样,不需要外在的显赫和奢华,而应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实际的贡献。

在文章中,父亲通过“你们要像花生”这一比喻,强调了谦逊和实用性的重要性。他教导孩子们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追求外表的华丽和社会地位的高贵。这一文化价值源于儒家经典《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诲,强调内在的修养和德行比外在的荣华富贵更为重要。

第三章《落花生》译文中的概念隐喻

本章将基于概念隐喻理论,重点分析张培基在翻译《落花生》时对不同类型隐喻的处理策略。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分析张培基如何在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主体隐喻方面进行文化适配与意义传递。本章将从三个层面详细探讨这些隐喻的翻译策略及其对原文思想与情感的再现效果。

一、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指用一种清晰、具体的概念结构去构造另一种模糊、抽象的概念,使得后者可以被理解、谈论和感受。

在《落花生》中,许地山通过花生的内在构造和外部表现,体现了表面与内心的差异,构建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结构隐喻。通过“埋在地底”的表述,许地山暗示了人们的价值并非凭借外观显现,而是要通过深入了解才能显现其真正的意义。这种结构隐喻表达了内在价值逐步显现的哲理。

【原文】“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

【译文】“Tiny little peanuts bury themselves underground and remain unearthed until they’re ripe.”

在此,原文通过“埋在地底”形容花生果实的隐藏,突出了内在的深藏和价值的隐蔽。张培基在翻译时用“bury themselves underground”清楚传递了这种埋藏的隐喻,同时使用“remain unearthed until they’re ripe”补充了隐喻的时间过程,强调了只有在适当时机下,隐藏的价值才能被发现。这一结构隐喻的翻译有效地展现了花生象征的内在价值与

外表低调的对比。

二、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是通过空间方位(如上下、前后、内外等)来组织和表达抽象概念。

《落花生》中通过花生果实埋藏在地下,象征着谦逊与低调的内在品质。方位隐喻通过描述花生果实在地下的状态,表达了人们应当谦虚、内敛,而非追求显赫一时的外在荣耀。

【原文】“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办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译文】“When you come upon a peanut plant lying curled up on the ground, you can never immediately tell whether or not it bears any nuts until you touch them.

原文中,“瑟缩地长在地上”的“地上”指代了花生生长的低矮位置,隐含着低调、谦逊的象征意义。张培基翻译时,用“lying curled up on the ground”传递了这一方位感,同时通过“you can’t immediately tell whether it bears fruit or not”强调了花生的内敛与隐蔽。通过这种翻译,方位隐喻中的谦虚、内向的象征得到了准确呈现,进一步强化了花生的象征意义。

三、主体隐喻

主体隐喻是指将抽象的概念、状态、活动等视为具体的实体或物质,从而可以进行分类、识别、量化等操作。

在《落花生》中通过主体隐喻,赋予花生人的特征,传递了人的社会责任与内在价值。特别是在父亲教诲中,花生不仅仅是物体,更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代表着人应有的品质和责任。【原文】“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译文】“So you must take after peanuts, because they’re useful though not great and nice-looking.”

在这句中,许地山通过“像花生”将花生拟人化,使其成为一个象征人类品质的主体。父亲通过花生的形象来表达对孩子们的期望:一个人应当追求内在的实用与价值,而非外表的华丽。张培基翻译时通过“You must take after peanuts”忠实传达了这一主体隐喻,并且通过“they’re useful though not great and nice-looking”进一步强化了花生的实用性与不追求虚荣的象征意义。通过这种翻译,原文中的主体隐喻得到了清晰的再现,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父亲通过花生传递的道德教育。

结语

本论文通过对《落花生》散文翻译进行分析,探讨了概念隐喻理论在散文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和发现。通过分析发现张培基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原文隐喻表达的文化语境与读者接受心理,巧妙地平衡了忠实原文与适应目标语的需求。

概念隐喻理论为散文翻译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不仅帮助我们更加系统地理解原文的隐喻结构与文化内涵,也为译文质量的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张培基的译文之所以被广泛认可,与他在翻译过程中对概念隐喻的精准把握和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密不可分。这启示我们,在翻译实践中应注重对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接受之间的动态平衡,特别是在散文翻译中,通过隐喻的合理再现,可以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未来,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涵盖更多体裁的翻译研究,以期揭示不同语境下隐喻表达的独特特征,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贾楠 .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J]. 现代交际,2020(03) :115-116.

[3] 李曙光 . 作为认知目标与工具的翻译:概念隐喻理论视域下的翻译隐喻 [J]. 南京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3(06): 125-135.

[4] 吕岩 , 迟文成 , 周正霞 . 隐喻理论与隐喻翻译策略研究 [J]. 文化学刊 ,2020(05):197-200.

[5] 秦茂莉 .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论文化隐喻翻译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6(33):24-28.

[6] 王明树 . 概念隐喻视角下翻译原则、翻译策略或方法选取背后的认知机制 [J]. 外国语文 ,2017,33(02): 99-103.

[7] 文旭 , 刘瑾 , 肖开荣 . 认知翻译学新发展研究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1:97-108.

作者简介:孔婧(2000.6.21),女,汉,四川省德阳市,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