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保存与利用平衡机制研究
乔爱萍
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 030800
引言
进入数字时代,信息获取方式与资源利用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数字资源占据了图书馆服务的主流地位。然而,纸质文献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仍具备无法替代的学术与历史价值。当前许多图书馆在纸质文献保存与利用方面面临空间有限、管理成本高、利用率降低与数字化需求增强等现实矛盾。如何在保护纸质文献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纸质与数字资源的有机整合与协同服务,成为学术界与实践界关注的核心议题。本文以数字时代图书馆纸质文献保存与利用的平衡机制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路径,提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科学对策。
一、纸质文献资源在数字时代的保存价值与利用现状
纸质文献是人类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承载着不可再生的历史信息与学术成果。即使在数字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许多珍贵的文献、档案、古籍、地方志等仍以纸质形态存在,是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不可替代的物证。当前,随着数字资源大规模增长,部分纸质文献利用率下降,保管和维护的经济与空间成本增加。部分图书馆为节省资源空间,逐步削减纸质馆藏,甚至淘汰部分“低利用率”纸本资源。然而,数字资源存在不可忽视的版权风险、存储安全、格式兼容等隐忧,数字化过程中的信息丢失和数据变迁也可能导致知识断层。纸质文献的原本形态、历史细节和阅读体验,具有数字资源无法替代的价值。在实际利用中,纸质文献在古籍保护、地方史志、档案原件、重要学术研究等领域依然不可或缺。因此,数字化背景下纸质文献的保存与利用依然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二、数字化进程对纸质文献保存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数字化为图书馆文献资源保存和知识服务带来了革命性变革。首先,数字化有助于纸质文献的大规模复制、共享与远程利用,有效拓宽文献服务半径。其次,数字化有利于信息检索、知识挖掘和资源集成,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获取方式。然而,数字化进程也带来多重挑战:一是部分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尚未完全覆盖,尤其是珍稀古籍、地方档案、艺术类文献等,数字化难度大、成本高。二是数字化过程可能出现信息遗失、图像失真、格式转换障碍,甚至原本文献损伤风险。三是用户对数字资源依赖增强,导致部分纸质文献利用进一步萎缩,图书馆保存压力加大。此外,数字化条件下的版权保护、数据安全、长期可用性等问题同样制约纸质文献的有效保存和数字利用。机遇方面,数字化为纸质文献建立备份、异地保护、虚拟展示提供了技术手段,也为实现馆际合作、联合目录和跨馆借阅提供了平台基础。纸质文献数字化过程中的高清扫描、全文检索、内容标注等功能,有助于文献学研究和知识创新。数字与纸本的双轨发展为文献保护与利用模式创新开辟了广阔空间。
三、纸质文献保存与利用矛盾的本质与平衡机制需求
图书馆纸质文献保存与利用的矛盾,归根结底是资源有限与需求多样之间的结构性冲突。空间、资金和人力有限,要求对纸质文献的保存、维护和利用实现科学配置;而知识创新、学术传承和文化记忆的需求,又要求对纸质文献实现长期、完整、可用的保护。当前,一些图书馆缺乏系统性、前瞻性保存策略,重利用轻保护或重保护轻利用,导致纸质资源利用效益不高。部分馆藏文献数字化后,原件保护投入减少,致使部分珍稀资源损毁或散失;部分文献则因保存优先级低而被边缘化,长期封存、利用率下降。平衡机制的核心在于以科学评估为依据,动态统筹纸质文献的保存与利用优先级,确保有限资源下“应保尽保、应用尽用”。需要构建由政策指引、技术支持、标准规范、协同运作等多元要素组成的动态调控机制,实现纸质文献保护、数字利用与知识服务的协
同共赢。
四、数字时代纸质文献保存与利用平衡机制的构建路径
实现纸质文献保存与利用的平衡,需要在制度、技术和服务等层面进行系统创新。第一,建立科学的纸质文献保存与利用评估体系,基于文献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利用频率、数字化可替代性等因素,分类制定保存与服务策略。对珍贵、不可再生的纸本资源,优先实施原件保护与数字备份;对一般文献则可结合利用频率、数字化覆盖等情况,适度调整保存与开放策略。第二,完善纸质文献数字化标准与流程,确保数字化过程的高保真、可追溯、可校验,避免信息损失与原貌变异。第三,推动馆际协同、区域合作,通过共建共享、联合保存、联合目录,实现珍贵文献的异地备份与动态借阅,减轻单馆保存压力。第四,利用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手段优化馆藏管理,通过 RFID、智能定位、状态感知等新技术,实现纸质文献保存状态的智能监测与动态调配。第五,加强纸质文献阅读体验创新,通过纸本与数字资源的联动服务,为用户提供多样化、层级化的文献获取与知识服务。第六,强化政策与资金支持,保障纸质文献保存基础设施投入,提升馆员专业素养和文献保护能力。
五、数字时代图书馆纸质文献保存与利用平衡的未来展望
未来,数字化将继续深度重塑图书馆资源服务格局,但纸质文献的保存与利用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和学术价值。平衡机制的完善有赖于国家政策引导、行业标准健全、技术手段创新和馆际协同深化。图书馆应主动适应数字时代用户需求变化,积极推进纸本文献与数字资源的融合服务。通过建立长效评估与调控机制,动态调整纸质文献保存和开放层级,实现“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协同发展”。同时,应大力发展文献修复、数字保存、智能管理等核心能力,为下一代知识传承与学术创新提供坚实支撑。鼓励跨界合作与国际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丰富纸质文献保存与利用的内涵与外延。
结论
数字时代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的保存与利用平衡机制,是应对信息社会变革、保障文化记忆安全、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课题。通过完善评估体系、提升数字化水平、加强馆际合作和智能管理,能够实现纸质文献的科学保护与高效利用,助力图书馆知识服务转型升级。未来应持续深化政策、技术与服务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纸质文献保存与利用新格局,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 . 数字化时代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保存与利用策略研究 [J].图书馆论坛 , 2023, 43(6): 45-51.
[2] 王敏, 赵宏. 数字时代纸质文献资源保护与服务创新探析[J]. 情报杂志 , 2022, 41(9): 72-76.
[3] 刘静. 图书馆纸质文献保存与数字化利用平衡机制研究[J]. 图书馆建设 , 2022(4): 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