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特色学科建设引领特色高中发展的实践路径与反思
杨红莉
山东省泰山中学 山东省泰安市 271000
新高考改革推动高中教育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已成为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历史学科因兼具文化传承与思维塑造的双重功能,成为特色高中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基于此,立足校情与学情,探索以历史学科特色引领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路径,为同类学校提供实践路径和模式。
一、以历史特色学科引领特色高中建设的实践路径
围绕学科特色引领学校特色的核心思路,从课程、环境、师资、平台四个维度构建实践体系,形成课程为核、环境为基、师资为要、平台为桥的特色发展格局。
(一)构建“历史 +”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是特色学科的核心载体,学校依据“基础- 拓展- 融通- 实践”的逻辑,构建覆盖不同需求的“历史+”课程体系,既保障学科基础,又凸显特色亮点。
1. 基础课程:以高中历史国家课程为核心,通过典籍补充 + 学案整合 + 育人点挖掘实现校本化落地,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围绕每节课的家国情怀育人点,将知识教学与价值引领结合。同时,整合教材内容编写配套学案,梳理“时空线索”“概念辨析”“史料选读”模块,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框架,为特色课程学习筑牢基础。
2. 拓展课程:针对学生兴趣与地域特色,开发四类拓展课程,形成学科特色增长点。乡土课程:以泰山文化为核心,开设《泰山儒释道文化》《泰山石刻教你做人》等课程,让学生深度理解地域文化;写作课程:指导学生挖掘“家族史”“地方史”,通过“旁观者视角 + 局内人体验”还原历史,在第五届至第八届全国历史写作大赛中,共有25 名学生获国家、省级奖项;导图课程:面向高二、高三学生开展大单元思维导图创作,引导学生从碎片化知识转向体系化思维,累计收录优秀作品 1039 份;考古课程:与高校合作开展“文物进课堂”系列讲座,涵盖《考古学的前世今生》《漫谈甲骨文》等10 余个主题,通过“文物宣讲”“文物复原”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3. 融通课程:打破学科壁垒,拓展特色维度。通过“通史衔接 + 跨学科融合”,让历史特色辐射至其他学科。通史衔接课程:针对初高中历史知识断层,设计“初中内容梳理+高中方法指导”的过渡模块,帮助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学习;跨学科融合课程:以“泰山文化”“近代中国转型”等为主题,联合语文、地理、政治学科设计探究任务。
(二)打造历史文化育人环境,营造特色高中氛围
环境是隐性课程,学校通过“空间设计 + 活动渗透”,将历史元素融入校园每个角落,形成处处是历史、时时可学习的育人氛围。
1. 建设历史文化长廊。按时序划分区域,通过场景复原、图文展示、人物介绍,让学生在课间就能感受历史脉络,成为特色校园的可视化标识。
2. 优化教室文化布置。鼓励学生制作历史手抄报、撰写历史名言警句,将教室打造为“微型历史展馆”,让历史学习渗透日常。
3. 拓展文化传播渠道。校园广播每周开设“历史上的今天”栏目,详细解读当天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校刊设置“历史专栏”,刊登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历史故事改编作品;每年举办历史文化节,开展知识竞赛、主题演讲、历史剧表演等活动,2023 年文化节期间,学生自编自演的《郑和下西洋》历史剧获广泛好评。
(三)完善师资培养体系,强化特色高中人才支撑
教师是特色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学校构建“分层培养 + 专业提升 + 激励保障”的师资体系,确保教师能力与特色高中建设需求匹配。
1. 分层培养,精准赋能。针对不同教龄教师设计差异化方案,对教龄 3 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实行师徒结对,由骨干教师从教案设计 - 课堂组织 - 作业批改全程指导;对教龄5-10 年的中年教师,重点培养课程开发能力,支持其牵头编写校本教材。
2. 专业提升,拓宽视野。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历史学科培训,学习核心素养导向的历史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方法等内容;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历史系专家到校讲学,解读史学最新前沿成果;支持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提教师科研能力。
3. 激励保障,激发动力。建立“荣誉 + 资源”双重激励机制,对在课程开发、教学创新中表现突出的教师,颁发特色学科建设先进个人证书;优先提供外出学习机会。
(四)搭建多元学科平台,拓宽特色高中发展空间
平台是特色学科资源整合的载体,学校从“校内 - 校际 - 互联网”三个维度搭建平台,推动特色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1. 校内交流平台。每周开展历史学科集体备课,围绕课程难点突破和教学方法创新进行研讨;每月组织教学观摩与评课议课,如观摩“文物进课堂”示范课,课后讨论如何平衡知识讲解与学生互动,解决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
2. 校际合作平台。与同区域特色高中建立“历史学科联盟”,开展三类合作,联合教研:共同研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区域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等主题;资源共享:互通校本教材、教学课件、实践活动方案;联合活动:共同举办高中生历史论文竞赛、跨校研学活动。
3. 互联网学习平台。搭建校内历史学科在线平台,上传校本课程视频、史料数据库、学生优秀作品,但目前平台仍以单向知识传递为主,后续将增加在线讨论区、虚拟研学等互动模块,提升平台实效性。
二、结束语
在特色高中建设进程中,历史特色学科并非孤立的学科亮点,而是引领学校差异化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课程建设、打造育人环境、完善师资与平台建设,将历史学科特色转化为学校“文化传承 + 个性化育人”的办学特色,为特色高中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但课时分配、学生差异、资源整合等问题仍需持续破解。
参考文献
[1] 支艳莉。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建设探析 —— 以中国近现代史人物评说校本课程为例 [J]. 新智慧,2023,(26):90-92.
[2] 梁业。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思考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10):21-22.
[3] 陈媛媛。基于乡土史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建设 [D]. 陕西师范大学,2021.
作者简介:杨红莉 出生年月:1978.09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 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中学高级 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育教学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基于特色学科下的特色高中建设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3YB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