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
关生福
辽宁财贸学院 辽宁葫芦岛 125105
引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在这一问题上肩负着共同使命。党建为思政教育提供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思政教育则是党建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延伸,二者协同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但目前,不少高校在组织协同、内容融合、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问题,需要从顶层设计到实践层面找到系统解决方案。
一、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协同存在“割裂化”倾向
党建与思政教育分属不同管理体系,组织部、宣传部主导党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部负责思政,二者在制度、资源、考核上缺乏统筹。比如,党建活动与思政课程常“各自为政”,内容重复或脱节;基层党组织与辅导员协同不足,党员发展与思想教育联动不够。部分党支部重党员发展、轻思想引领,主题党日局限于理论学习,学生党员的“朋辈导师”作用没充分发挥。
(二)内容融合存在“浅表化”现象
党建理论转化为思政内容时,常存在“生硬灌输”问题,比如直接用政策文件当教材,缺乏案例化解读。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多是“贴标签”,对如何挖掘专业中的党建元素认识模糊。同时,内容跟不上学生认知习惯,传统说教难以应对网络时代的价值多元,也没能有效回应学生在学业、职业、情感上的困惑,亲和力不足。
(三)队伍建设存在“专业化”短板
思政教师懂理论但不熟党建实务,党务干部熟组织工作却缺教育理论,二者合作不深,“专兼结合”的优势没发挥出来。辅导员事务性工作多,投入党建与思政的精力有限。学生队伍方面,发展党员时偏重成绩,忽视思想引领能力;学生干部组织活动重形式,缺乏将党建与思政目标结合的意识,“自我教育”功能弱化。
(四)评价体系存在“单向化”局限
评价多由单一部门主导,党建考核看组织生活规范性,思政评价重课程效果,缺乏协同育人的综合指标。学生参与度低,过程性评价缺失,难以全面反映实效,“以评促建”的作用没体现出来。
二、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三位一体”组织协同机制
1. 强化顶层设计
成立党委书记牵头的协同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定期会商、资源共享、考核联动”机制。统筹党建与思政经费,支持跨部门开展“红色研学”等项目,将协同成效纳入二级学院考核,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考核的格局。
2. 激活基层组织
推进“支部建在专业上”,让教师与学生党支部结对,开展“同上党课”“共研课题”等活动,融合专业教育与党建思政。实行“党员导师制”,派优秀教师党员任班级导师,在学业指导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设“党员责任区”“标兵宿舍”,通过“一对一”帮扶实现朋辈引领。
3. 整合资源要素
建“红色资源库”,整合校内党建展厅、校外纪念馆、线上展馆,开发“党史中的专业史”微课。设协同专项经费,允许跨部门申报“党建 + 思政”项目,让资源高效利用。
(二)打造“全课程 + 全场景”内容体系
1. 构建立体课程矩阵
构建“理论 + 实践 + 网络微课”思政课程体系,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四史”等转化为案例。在专业课程中推行“课程思政精品项目”,深入挖掘“两弹一星”精神等红色基因,制定各专业党建元素融入指南,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一专业一特色”方案。同时,开设党建通识课程,普及党的基础知识。
2. 创设沉浸式实践场景
构建“校内红色文化园—校外实践基地—云端展馆”三位一体教育平台,校内开展情境式教学,校外进行“红色宣讲”与“乡村调研”活动,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思政教育案例;同时,开发“VR 重走长征路”等线上互动体验项目,通过“学习强国”平台和短视频传播“微党课”,形成融合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教育生态链。
3. 适配学生认知习惯
把政策话语转化为青年话语,比如将党的二十大报告做成《00 后职场指南》短视频,用“打工人逆袭”讲“奋斗成就梦想”,在B 站、抖音传播。设计“红色闯关游戏”,融入“四史”知识和党员发展流程,学生通过答题、志愿服务等解锁虚拟身份,参与思想考核。
4. 培育自我教育共同体
实施“青马火种计划”,选学生党员当“红色讲解员”,开展“红心向党・红色走读”活动,让他们在实地探访中提升党性。建立动态考核机制,把宿舍文明、学业帮扶纳入党员发展指标,形成“党员带群众、先进促后进”的循环。
(三)建设“双师型 + 专业化”队伍
1. 打造跨界师资
实施“党建思政双带头人”计划,选兼具党建经验和思政能力的教师牵头,组建跨部门团队研究教学创新。把党务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组织思政教师调研党建实务,推动党务干部参与思政课建设,从“专岗专职”转向“专兼结合”。
2. 培育学生队伍
加强“青马工程”学员培养,构建“理论—实践—研学—分享”体系,让他们成为协同育人的“火种”。建立学生党员先锋岗考核机制,把参与思政活动纳入党员发展指标,激励其发挥模范作用。依托学生会开展“学生讲党史”等活动,培养自我教育意识。
(四)完善“多元多维”评价体系
1. 建立质量标准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设“组织协同度”“内容融合度”等一级指标,涵盖部门联动、课程思政覆盖率等内容。引入第三方评估,结合问卷、访谈、大数据分析成效。
2. 创新发展性评价
实施“过程 + 增值”评价,建立学生“红色成长档案”,记录其在党建、思政活动中的成长。开展协同案例评选,推广特色做法;将评价结果与资源分配、干部考核挂钩,对成效好的单位奖励,形成“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循环。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是系统工程,需秉持“大党建”“大思政”理念,打破壁垒、整合资源,构建目标、过程、评价协同的育人共同体。未来要把握青年成长规律,借数字技术创新,深化“党建 + 思政 + 专业”融合,培养“心中有党、眼里有光、肩上有责、脚下有路”的时代新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输送栋梁,助力教育事业和民族复兴。
参考文献:
[1] 刘凤国,张丹 .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112-117.
[2] 陈美旭 . 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5(24):126-129.
作者简介:关生福(1983 年1 月-),性别:男,籍贯:黑龙江克山,民族:满族,学历:本科,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编号:2024GXDJ-YB11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