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男护士医工小组主导的手术室设备预防性维护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

作者

魏育鑫

三台县人民医院 四川绵阳 621100

1 男护士医工小组主导的手术室设备预防性维护模式的优势

1.1 专业协同优势显著

男护士医工小组由手术室男护士、医学装备科专员、设备工程师共同组成,各方职责明确且紧密衔接。男护士长期扎根手术室一线,对设备日常使用状态、操作习惯及潜在风险有着直观且深入的了解,能够在日常巡检中及时发现细微异常;医学装备科专员与设备工程师具备专业技术背景,可提供系统的技术指导与复杂故障解决方案 [1]。这种多方协同的架构,既整合了临床实践经验,又融入了专业技术支撑,形成了从基础维护到复杂维修的完整链条,使设备维护工作在专业性与实践性之间实现有机统一,避免了传统模式中临床使用与技术维护脱节的问题。

1.2 维护效率持续提升

男护士医工小组通过建立标准化流程,对设备实施分类管理,根据风险等级与使用频率制定差异化维护计划。高风险、高使用频率的 A 类设备每日巡检并月度深度维护,中风险的 B 类设备每周巡检并季度维护,低风险的 C 类设备每月巡检并年度维护,精准化的维护节奏,确保资源集中投向关键设备,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同时,小组建立预警机制,利用设备传感器数据设定阈值,超限时自动触发预警,使潜在故障在萌芽阶段即被发现并处理,避免了故障扩大导致的停机等待,从整体上缩短了设备故障处理周期,保障了手术安排的连贯性。

1.3 成本控制成效明显

传统设备维护模式多依赖外部团队或供应商,不仅维修费用较高,还可能因响应延迟产生额外的时间成本与手术延误损失。男护士医工小组主导的模式中,男护士承担日常巡检、基础维护与故障初步排查等工作,减少了对外部服务的依赖,直接降低了维修费用。通过预防性维护,设备故障次数大幅减少,避免了因突发故障导致的紧急维修支出,同时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降低了设备更新换代的频率。

2 男护士医工小组主导的手术室设备预防性维护模式的应用途径

2.1 组建专业团队并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以男护士为主导的医工小组,成员涵盖手术室男护士、医学装备科专员及设备工程师,通过制度规范明确各方职责。男护士负责日常巡检,对设备进行清洁、参数校准等基础维护,同时开展故障初步排查,凭借对手术流程的熟悉及时发现设备使用中的异常;医工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处理复杂故障,并牵头制定维护标准,确保维护工作的专业性与规范性;团队实施双人协作机制,每周开展 1 次联合巡检,共同撰写《设备健康状态报告》,实现信息共享与工作衔接 [2]。分工模式既发挥了男护士在临床一线的贴近性优势,又整合了医工人员的技术能力,形成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

2.2 建立系统培训与考核体系

针对男护士开展专项培训,构建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理论培训涵盖设备原理、预防性维护流程、安全使用规范等内容,由具备资质的厂家工程师与医学装备科成员共同授课,确保知识传递的准确性与实用性;实操培训通过模拟故障处理场景,让男护士在实践中掌握设备维护技能,提升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训结束后实施笔试与实操相结合的考核认证,只有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从制度上保障男护士具备胜任维护工作的专业素养。

2.3 制定标准化流程与管理制度

构建涵盖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维护体系,首先建立设备维保管理制度与应急预案,明确维护工作的基本准则与突发情况的处置方案。对手术室设备实施分类管理,根据风险等级与使用频率划分 A、B、C 三类,针对不同类别设备制定差异化的巡检与维护周期,确保资源投入的精准性。制定《设备巡检表》,详细列出检查项目如电源线完整性、参数准确性等,规范记录结果为正常或异常,使维护工作可量化、可追溯。建立闭环管理机制,从异常发现到 PM 小组快速响应处理,再到结果记录与定期复盘,形成“预防 - 预警 - 快速响应”的完整链条,确保每一项维护工作都有始有终、持续改进。

3 男护士医工小组主导的手术室设备预防性维护模式的应用效果

3.1 设备故障情况得到改善

男护士医工小组主导的预防性维护模式推行后,手术室设备故障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在传统模式下,设备故障多因日常维护不足、问题发现不及时所致,而新模式通过男护士日常巡检与医工人员技术支持的结合,能够在设备出现明显故障前发现潜在问题。男护士每日对高风险设备进行检查,每周参与联合巡检,对设备状态的跟踪更为持续,一些如电源线松动、参数轻微偏差等易被忽视的问题得以早期处理。同时,标准化的巡检流程与记录方式,让设备状态有了可追溯的依据,避免了维护工作的疏漏。从被动应对故障到主动预防的转变,使设备因各类问题停止运行的情况减少,保障了设备在手术过程中的稳定供给。

3.2 运维管理形成规范体系

该模式的应用推动手术室设备运维管理走向规范化、系统化。传统维护模式中,设备管理缺乏统一标准,不同人员处理方式各异,容易出现流程混乱、责任不清的情况。而男护士医工小组通过制定设备维保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和分类管理标准,为每类设备明确了维护周期与内容。A 类设备每日巡检与月度深度维护相结合,B 类设备每周巡检与季度维护相配合,C 类设备每月巡检与年度维护相衔接,使维护工作有章可循 。预警机制的建立让设备运行数据得到有效监控,一旦超出设定阈值便及时预警,形成了从发现问题到处理问题再到复盘总结的闭环管理。规范的体系不仅提升了维护工作的效率,还让设备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环节与人员,减少了推诿扯皮现象。

3.3 医护工作体验持续优化

新模式的实施为医护人员的工作带来了积极变化,提升了整体工作体验。在传统维护模式下,医护人员常因设备故障影响手术进度,不仅增加了工作压力,还可能引发医患矛盾。而男护士医工小组主导的预防性维护,让设备故障减少,手术能够按计划顺利进行,医护人员无需花费额外精力应对设备突发问题,工作节奏更为平稳。男护士在日常维护中与医护人员的沟通更为密切,能够及时了解他们在设备使用中的需求与反馈,并将这些信息融入到维护工作中,使设备状态更贴合手术实际需要。

结论

男护士医工小组主导的手术室设备预防性维护模式,通过整合临床实践经验与专业技术资源,构建了权责清晰、流程规范的协同维护体系。该模式凭借专业协同优势提升了设备维护的专业性与实践性,通过标准化流程与分类管理提高了维护效率,借助预防性措施有效控制了运维成本。在实践中,不仅减少了设备故障,推动了运维管理的规范化与系统化,还通过改善设备稳定性与沟通机制,优化了医护工作体验。

参考文献

[1] 孙子焱 , 古凯 . 预防性维护在手术室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观察 [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 2023, 29(16):176-178.

[2] 韩浩 . 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中国设备工程 , 2021(7):2.

[3] 张云龙 , 黄维健 . 精细化管理在手术室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J].中国医疗设备 , 2022, 37(4):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