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智慧教育平台构建家校社共育模式实践路径

作者

金兰

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花溪路校区 443000

引言

基于“双减”政策这一背景,家校社协同育人获得发展的新机遇,传统家校互动大多围绕信息通报展开,社会参与教育也存在参与人数少、资源整合复杂等情况,智慧教育平台的运用为家校社深度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与路径指引,尤其是在主题类实践活动中展现出强大优势。以“包饺子”和“创意面点”两类活动为载体形式,能切实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知识、培育品德,同时实现家庭、学校与社区在目标确立、过程开展与评价上的协同,搭建三位一体的综合育人体系。

一、基于智慧平台的家校社共育设计理念

(一)强化平台支撑,实现资源互通

智慧教育平台能够把课程资源、家长教育指导及社区文化活动信息整合起来,构建资源统一发布、共同使用、反馈共享的机制。借助平台推送活动提示、操作指南及家长辅导的建议要点,实现家校社三方在资源层面的同步谋划与高效协作。

(二)聚焦生活主题,推进项目式育人

把“包饺子”“创意面点”这类民俗性、趣味性突出的活动融入德育与劳动教育内容,设计为任务驱动式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发展动手能力、提升沟通协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智慧平台可对学生过程表现进行记录,支持提交成果展示以及互动评价,提高育人过程的可视化及可评价性。

二、智慧平台下“包饺子”共育活动的实践路径

(一)活动策划阶段:协同设计任务目标

学校借助智慧教育平台,精心规划“家校社包饺子”活动安排,意在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弘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促进亲子情感交融,培养合作意识。教师针对该目标精心制定详细任务清单后上传到平台,内容包含准备饺子食材、了解饺子起源和象征、分工参与包制流程等多个环节 [1]。家长和社区成员通过平台积极认领任务模块,实现责任共担、资源互助,助力活动顺利开展。教师能依据学生年龄和能力的差异设计出差异化任务,带领参与者从不同角度体悟活动内涵,唤起全员投入的热情,为后续环节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施互动阶段:多方协作共育氛围

在活动开展阶段,家庭从智慧平台获取详细的视频指导资料,保障操作规范。学生在家长的陪伴指导下动手实操,亲自包制饺子,通过拍摄短视频将过程记录留存,上传平台与同伴分享体验。社区可从资源扶持和文化延续角度着手,提供像面粉、馅料这类物资支持,与此同时组织文化讲座及非遗传承人现场示范等活动,增添互动的趣味性和文化底蕴。平台开辟作品展示区及留言互动区,让学生得以互相学习、观摩及借鉴,更激起了他们表达自我、呈现成果的积极性,营造出温情、和谐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环境。

(三)成果展示阶段:平台赋能多元评价

活动圆满结束后,平台通过图文呈现、视频剪辑及师生评语等形式,全方位展现学生参与活动的各环节及成果。教师可从学生的劳动表现、任务完成情况、文化理解等层面作出评价;家长可以重点聚焦亲子互动与家庭协作情形;社区志愿者就社会参与、文化表达等方面提供反馈内容。平台根据多元主体的评价内容,自动梳理生成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其在活动中的亮点及成长脉络,实现全阶段、全视角的育人跟踪。该档案不仅助力学生自我反思、提升综合能力,还为教师在后续教学及家校沟通环节提供可靠的依据,进一步提升家校社共育

工作的实效与持久动力。

三、“创意面点”活动中智慧平台的协同机制

(一)赋能学生创意表达与个性发展

“创意面点”主题活动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审美素养,鼓励他们打破传统面点造型的藩篱。融合节日文化、自然景观、动物植物及个人兴趣等多样元素进行构思创作,平台提供多样图文参考素材及优秀范例,助力学生拓宽思维边界。支持上传手绘草图、创作期间的记录及成品展示效果,形成作品成长轨迹档案,学生提升了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增强了自我表达和个性绽放的意识。

(二)构建开放共享的育人空间

平台不只是聚焦于学生个体成长,更搭建了一个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的育人舞台,家长在线浏览其他学生的面点作品后可进行点评,交流心得、点燃灵感,强化家庭之间的文化交流 [2]。社区烘焙馆和传统非遗技艺传承人等社会资源,可入驻平台开展直播教学、互动点评及技艺展示,成为引领学生学习的“云端师傅”。依靠这样的多方协同体系,形成教育共进共同体,促进资源互通、经验互鉴,营造开放且多元的学习环境。

(三)融入学科融合与课程延伸

“创意面点”活动不只是在技能层面展开,更突出与学校课程的深度融合。教师可引领学生把面点制作过程记录成“面点日记”,融入语文写作实践训练;也能与美术课程相结合,探讨造型设计及色彩搭配,使学生借实践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通过给面点定名称、编写诗歌或小故事,为作品赋予文化意蕴 [3]。平台还支持教师上传相关教学资源,便于其他学科教师借鉴、延伸拓展,实现跨学科教学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总结:

智慧教育平台为家校社共育模式提供了包含系统化、数据化、可视化的解决途径。在“包饺子”及“创意面点”主题的活动当中,平台不只是充当沟通的桥梁,更是资源整合、流程监测与评估反馈的核心助力。以任务共建、资源互通与评价联合为途径,智慧教育平台实现教育合力的最大程度聚合,推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达成多元化成长。未来,需进一步拓展平台应用机制深度,探索更多贴合生活实际、围绕项目开展的活动方式,全面提升育人的实际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建全 . 智慧教育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学校家校共育模式研究 [J].2024(6):141-143.

[2] 齐爱军. 智慧教育背景下的中小学家校共育机制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21(13):3.

[3] 朱晓燕 . 依托智慧教育平台 建构家校共育新模式 [J]. 2025(3):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