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艺术新课标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程的应用研究

作者

周品汝

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第四中学 051230

引言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的重视,红色文化的应用开始转件渗透到课程当中。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红色文化,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拓展学生美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同时还能够潜移默化的将红色精神内化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当中,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然而,审视当下,如何突破形式化、表面化的困境,让红色文化真正“活”在美术课堂,触动学生心弦,仍需深入探索。

一、红色文化融入美术课堂的深层意义

将红色文化引入小学美术课堂,绝非简单的题材叠加,而是具有深远的育人价值和时代必然性。艺术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与身边环境,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核心部分,自然成为美术课程不可或缺的内容源泉。它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承担着以美育德的重要使命。通过美术特有的视觉形象塑造和情感渲染力,革命历史中的崇高精神、英雄人物的人格光辉得以生动展现,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美术的实践性特点,如绘制红色故事、创作革命题材手工艺品等,更能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深化理解,使红色精神从认知层面渗透到情感认同与价值塑造层面。因此,这种融合是提升美术课程思想深度、发挥其全面育人功能的必然选择。

二、当前融合实践中的挑战与不足

红色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虽意义深远,但在落地过程中仍面临多重现实困境,集中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教学形式单一化,体验感薄弱。当前一些课堂仍拘泥于传统模式:以静态图片展示、单向历史讲述为主,缺乏动态交互与深度参与。数字化技术(如 VR 虚拟展馆、红色主题动画)应用不足,本地革命遗址、纪念馆等实景资源未有效转化为教学场景。学生难以通过沉浸式体验感知历史温度,导致学习过程流于表面,情感共鸣不足,削弱了红色文化的感染力。

第二,内容开发浅表化,适切性不足。一些教师对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未能将其精神内核转化为契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美术载体。教学内容呈现两大短板:

零散抽象:革命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常被简化为知识点罗列,缺乏以艺术语言(如色彩象征、构图叙事)为纽带的情感联结;

脱离生活:未能将红色精神与学生日常经验(如集体协作、责任担当)相链接,内容设计高大上却难接地气,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兴趣缺位。

第三,协同机制缺失,育人合力未成。红色文化教育呈现学校单打独斗的困局:家庭红色主题创作等活动的参与停留在完成作业层面,缺乏主动策划意识,如仅按要求提交作品但未深入交流创作心得;社会端呈现浅层合作特征,学校与红色场馆的联动比较少,场馆的文物、档案未被系统开发为美术教学资源,如革命时期的宣传画、旧照仅作为展示品,未转化为临摹、再创作的直接素材。

上述困境相互交织,制约了红色文化育人效能的深度释放。只有直面问题核心,才能为优化路径提供精准策略。

三、建立有效融合的实践策略

针对当前困境,需建立资源活化—任务驱动—协同育人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让红色文化在美术课堂中生根发芽。

(一)活化在地资源,创设浸润式情境

教师需将静态史料转化为动态体验,使红色历史可触可感。比如深入调研本地革命遗址、英雄事迹等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搭建沉浸式学习场域。同时借助 VR 技术重现关键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虚拟漫游重走长征路线,在身临其境中理解革命艰辛;将地方纪念馆的文物档案转化为教学素材,指导学生用黏土复刻抗战时期的煤油灯,触摸实物纹理感知历史温度;或者在课堂中还原冬学运动场景,学生身着粗布衣临摹革命宣传画,耳边回响《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多感官联动唤醒历史记忆。

(二)设计项目任务,深化艺术化表达

以真实创作任务为引擎,驱动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内化红色精神。可建立阶梯式项目体系:初级阶段开展革命精神符号设计,引导学生为本地英雄设计纪念徽章,提取火炬、红星等元素传递精神内核;进阶阶段实施红色历史绘本创作,学生分组调研事件始末,用水墨连环画讲述《半条棉被》等故事,在构图叙事中培养历史同理心。强化跨学科融合,如结合语文课撰写英雄日记后,用版画拓印塑造人物形象;联动音乐课编排红色皮影戏,制作剪纸角色并配乐展演,使美育与德育同频共振。成果通过班级文化墙、校园展览角等常态化场景展示,优秀作品纳入校史馆红色教育专区陈列,同时利用班级微信群推送创作过程短视频,让艺术实践成为可触可感的精神传承载体。

(三)构建协同网络,凝聚育人共同体

需打破学校单兵作战格局,编织家校社联动的红色美育生态。激活家庭育人功能,开设祖辈红色讲堂邀请老兵后代口述历史,学生即时速写关键场景;同时,设计家庭档案袋任务,收集老照片、勋章等物件创作拼贴画,用家庭记忆串联宏大叙事。联动社会资源,如组织社区红色寻访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拍摄小区内的革命标语、老建筑照片,结合美术课学习进行线描创作;建立红色美育积分卡制度,学生每完成一次家庭共绘或社区创作可获 1 枚印章,集满 5 枚兑换红色小画家胸章,作品定期在教室走廊展出,让红色教育自然融入日常学习场景。最后,建立动态评价机制,通过红色传承星成长档案记录家庭活动参与度,社区可颁发小小红色艺术家认证强化价值认同,使红色教育从校园延伸到生活全域。

结语

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小学美术课程,是一项兼具时代意义与教育智慧的实践。它要求教师超越简单的技法教学,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核,并将其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可感可触的美术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体验、项目任务和多方协同,让革命历史在画笔下重生,让英雄精神在创作中传承。这不仅丰富了美术课程的内涵,提升了其育人效能,更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打上鲜明的红色烙印,培养其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金梦 . 艺术新课标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程的应用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4,(32):156-158.

[2] 刘淑会 .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 [J]. 天津教育 ,2024,(23):143-145.

[3] 杨澄 . 用好红色美术资源助力红色基因传承——融红色文化于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J]. 名师在线 ,2023,(26):86-87+96.

〔本文系河北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5 年度个人课题“艺术新课标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程的应用研究”( 编号G202554)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