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驱动下的高校协同联动育人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
王颖 王晨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济南 250101 250101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重要部署,“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提到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国家迫切需求和大力倡导的,也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如何引导学生以社会需求、专业问题为导向,在实践过程中加强责任担当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我们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够全面
现阶段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学生多元化的视角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家国情怀、发现问题以及责任担当方面较为薄弱,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用于国家发展和建设。
(二)师资队伍实践经验有待加强
目前,各高校承担创新教育的一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和行政岗位教师,存在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师资队伍中,兼具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或行业专家型导师仍然相对不足,这限制了学生接触到前沿的、一线的创新实践。
(三)尚未形成培育主体的协同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目前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之间的联动和深度协同机制尚不健全,资源整合不够充分,未能完全形成支持学生创新的强大合力。
二、竞赛驱动下的高校协同联动育人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竞赛选题阶段引入家国情怀,能够引导学生的创新视野从“自我”投向“家国”。他们会更主动地去关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人口老龄化、共同富裕等国家重大战略议题,并思考“我的专业能为此做些什么?”
(二)有助于提高育人系统工作效率
通过竞赛将各个育人主体和育人场域串联起来,包括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企业校友等主体,还有学校、社会、企业等育人场域,以竞赛项目的形式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化,提高育人效率。
(三)有助于提升竞赛育人实际效果
学生通过参与竞赛项目,了解到国家、社会、行业需求,增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专业能力,同时还锻炼到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等能力,锻炼了逻辑思维,整体提升了竞赛育人的实际效果。
三、竞赛驱动下的高校协同联动育人机制与实践路径
(一)梳理竞赛培养能力体系
结合国家、社会、学生需求,在创新能力的基础上,从竞赛组织参与的全过程出发,梳理竞赛培养能力体系。在竞赛项目选题环节,引导学生注重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在竞赛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注重团队合作、专业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调研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在最终参赛环节注重学生答辩路演、材料撰写等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将学生所需的各类能力融入到参加竞赛的各个环节中。
(二)建立协同联动育人机制
从“三全育人”的角度,构建“思政 + 专业 + 产业”三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在育人过程中,三者协同的育人机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思政导师一般由辅导员担任,指导团队合作、思政教育等;在此基础上,由专业老师担任专业导师,指导项目研究内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由相关行业企业的业务骨干、管理人员担任产业导师,指导项目的商业模式、应用推广及市场开发等内容,形成协同效应。
(三)完善竞赛项目培育体系
梳理“选题 - 培育 - 完善 - 参赛”四个环节,建立四阶段项目培育全过程递进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强化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参与实践,探索实际问题难点;以此作为竞赛项目来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校内实践,指导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申请学校的开放实验项目等,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社会实践,把校内实践形成的成熟项目扩展到社会、企业层面,接受市场检验;最后,进一步凝练项目,通过组织参加竞赛活动,不断形成更多创新成果。
(四)创新竞赛组织管理模式
在实践中以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最终目标,注重制度化与规范化,通过出台管理办法,使竞赛工作有章可循。注重协同化,教务、学工、团委、院系等多部门联动,形成育人合力。注重信息化,建设竞赛管理信息系统或小程序,实现报名、审核、通知、评分全流程在线化,提升效率。加强“赛创融合”,将竞赛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赵小刚 .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的产学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J]. 计算机教育 , 2021(4):46-50.
[2] 林强 .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堂教学、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21(6):25-28.
[3] 崔艳柳 . 高校艺术类专业“混合式、多维度、立体化”创新 创业竞赛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 2023(6):108-112.
[4] 范翔翔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的高校研究生学科竞赛育人研究 [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3(3):39-41.
[5] 霍楷 , 卜文婷 . 基于 PBL 的立体混合式设计竞赛育人模式研究 [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 2023(11):180-183.
[
作者简介 ] :王颖(1983-),女,硕士,交通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 课题来源 ] : 2023 年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竞赛驱动下的协同联动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Z23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