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改进策略

作者

吴立涌

浙江省温州市第八高级中学  325000

引言

近年来,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成为教学研究的热门方向,尤其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充分结合新高考提出的要求,坚持以核心素养为最高培养目标,着力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改进,从而深化敦学改革。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侧重知识灌输,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与应用能力薄弱。而项目式学习以“做中学”为核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重构知识体系,符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一、项目式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重构认知路径

传统数学教学常因抽象性导致学生理解困难。项目式学习通过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改变这一现状。在函数概念教学中,直接讲解定义域、值域等概念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校园消费数据分析”项目后,学生需要收集一周内食堂的消费金额、时间段等真实数据。教师引导学生用离散点图呈现数据分布,自然引出函数关系的定义。当学生发现早餐消费集中在7:00-8:00 形成单峰曲线,而午餐消费在 11:30-12:30 呈现爆发式增长时,函数的对应关系变得直观可见。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主动提出要对比周末与工作日的消费差异,自发拓展学习内容。项目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区分函数关系与普通对应关系,较传统教学提升明显。更重要的是,学生开始习惯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课间常有讨论快递配送路线优化等自发探究。

(二)深化概念理解,培养高阶思维

数学概念的理解深度直接影响应用能力。指数与对数函数作为教学难点,单纯依靠公式推导难以形成深刻认知。在疫情模型构建项目中,教师先提供某地区真实感染数据,要求学生分别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拟合。学生很快发现前期数据符合指数增长,而后期因防控措施生效转为对数增长。通过亲手调整参数,学生真正理解底数大小对曲线陡峭程度的影响。有小组进一步提出要比较不同隔离强度下的曲线变化,这正是数学建模思维的萌芽。项目成果展示时,多个小组自主引入基本传染数 R0 概念,用数学语言解释防控措施效果。这种理解已超越课本范畴,体现学生将数学工具与社会问题结合的思维能力。

(三)强化协作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统计概率知识天然适合团队实践。比如在“超市促销策略优化”项目中,各小组需要完成从设计调查问卷到形成分析报告的全流程。有个小组在收集200 份顾客数据后,发现满减促销对不同年龄段顾客效果差异显著。他们用二项分布计算置信区间,用卡方检验验证差异有效性,最终提出分时段差异化促销方案。过程中,组员们需要合理分工,擅长编程的负责数据处理,表达力强的负责问卷访谈,谨慎细致的负责验算核对。教师观察到,原先沉默的学生在讨论抽样方法时主动提出分层抽样建议,而急躁的学生在数据矛盾时学会反复核查。

二、项目式学习的改进策略

(一)优化项目设计,强化教材适配性

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在于通过真实任务驱动知识建构,其设计需紧密围绕课程标准与教材体系,避免出现为项目而项目的形式化倾向。人教 A 版高中数学教材以问题情境 - 概念形成 - 应用拓展为编排主线,项目设计应充分呼应这一逻辑,通过整合跨章节知识点构建系统性任务。例如,将“计数原理”的排列组合知识与“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的回归分析方法结合,设计一个“校园运动会编排系统”项目:要求学生为校运会设计包含赛事分组、赛程安排、观众席位预测等功能的智能系统。在项目实施中,学生需先运用排列组合原理计算赛事组合方式,再通过收集往届参赛人数与观众到场率的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本届观众规模,最终形成包含数学公式、数据图表与文字说明的完整方案。此类设计既覆盖教材核心知识点,又通过真实问题解决促进知识迁移,使项目成为教材内容的自然延伸而非附加任务。

(二)完善教师培训,构建支持体系

项目式学习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新要求,教师需从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这要求学校建立系统的教师发展支持机制。培训内容应聚焦三大核心能力:一是问题设计能力,即如何将教材知识点转化为可探究的真实问题。例如,在“基本不等式”教学中,教师需学会将成本最小化的工程问题转化为已知正数 ΦX,y 满足 2x+3y=12 ,求 x2+y2 的最小值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调整约束条件设计分层任务。二是过程调控能力,包括如何通过提问引导、资源提供与进度管理维持学生探究方向。三是差异化指导能力,即针对不同学力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学校可通过案例研讨 - 模拟设计 - 课堂实践的三阶段工作坊实现培训目标:一是分析优秀项目案例的教材适配逻辑,二是分组模拟设计教学方案,三是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课堂实践并反思改进。此类培训使教师掌握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要领,为课堂转型提供专业保障。

(三)建立多元评价,注重过程性考核

传统评价模式侧重知识记忆与技能熟练度,难以全面评估项目式学习中核心素养的发展。多元评价体系需包含三类评价方式:一是过程性观察评价,教师通过记录学生在数据采集、模型构建、方案论证等环节的表现,评估其问题解决策略与思维品质。例如,在“空间向量”的无人机路径规划项目中,教师可观察学生是否主动运用向量坐标运算验证路径可行性,或在遇到计算障碍时能否通过团队协作寻找替代方案。二是成果性作品评价,制定包含方案创新性、模型精确度、表达清晰度等维度的量化标准,如要求无人机路径方案需包含三维坐标图、运算步骤与误差分析报告。三是反思性成长评价,要求学生通过撰写项目日志或进行小组互评,反思自身在知识应用、协作沟通等方面的收获与不足。此类评价将终结性考核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成为促进学习的工具而非简单的结果判断。

结论

项目式学习为高中数学教学注入活力,但在实施中需平衡趣味性与学术性、个体探索与团队协作的关系。通过精准对接教材、强化教师指导、完善评价体系,可推动该模式从形式创新走向实质融合,为培养具有数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轩.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数学深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成才之路 ,2025(20):81-84.

[2] 徐玉燕 . 项目式学习模式下高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思考[J]. 数理天地(高中版),2024(9):92-94.

[3] 田莉平 . 高中数学课堂中项目式教学的设计与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J]. 文渊(高中版),2025(6):633-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