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无声的抗议与无效的释放

作者

吕剑萍

苏州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校

本该是专注学习、思维碰撞的课堂,却时常充斥着此起彼伏的私语、嬉笑、小动作,甚至公然对抗的喧哗——教师竭力维持秩序的声音被淹没在一种失序性的喧闹之中。而在本为自由舒展的操场,却弥漫着反常性沉积,青春的活力仿佛被无形抽离。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在“规训之地”喧哗反抗,在“自由之域”沉默消沉——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普遍存在于当代教育现场的深刻悖论。二者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映射着当代教育肌体中的困境。课堂的“失序”喧闹,实则是学生主体性被压抑后一种无声的抗议;而操场的反常“沉积”,则是赋予的自由空间未能转化为有效能量释放的无效释放。

一、无声的抗议——课堂失序性喧闹

身边经常有人念叨:“有的班级,一踏进去就感受到“闲话如雷”“回答如蚊””。对此,我深有感触。现在绝大部分老师上课都需要小蜜蜂扩音器。不仅如此,课堂上大大方方传纸条,稀里哗啦摆弄文具,故意接话茬起哄等都是普遍现象……

认真学习的学生大抵相似,调皮捣蛋的学生总有新花样。除了课堂上的种种恶习,他们还网络粗俗语言泛滥,公开场合爆粗口、推搡打闹等。是老师们教学方法不对压制了学生的天性?还是沟通方式有问题?

这些行为表现,本质上是教育生态中多重矛盾交织的体现。表现为喧闹的课堂、沉寂的操场。这种课堂上的喧闹“难以安静”和“混乱”,既包含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需求,也折射出教育制度、社会压力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深层冲突。能量是守恒的,“课间压制的活力,终将在课堂叛逆释放”。如一位学生高喊粗话后振振有词“操场不让跑,课间不让聊,难道要我们当木头人?”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普遍短于课堂时长。生理上需要肢体活动或注意力转换来缓解疲劳,强制静坐易引发焦躁、小动作增多。这种注意力极限与学习疲劳导致学生能量无处释放,在课堂上更难维持安静状态。在学业高压下(如考试焦虑、作业过量),部分学生通过低声交谈、走神、摆弄文具等行为缓解压力,形成课堂“低语背景音”。

二、无效的释放——操场反常性沉积

操场,本应是青春荷尔蒙与无尽活力肆意挥洒的竞技场!奔跑如风,跳跃似火,呐喊震天,每一寸土地都蒸腾着滚烫的热情。这里应该没有“安静”二字!只有速度的呼啸,力量的碰撞,飞驰的身影,精准的投篮,腾空的高度,响彻云霄的欢笑,阳光下每一滴闪耀的汗珠,和汗水折射下最耀眼的生命力光芒。然而,除了体育课,自由活动近乎消失,嬉笑奔跑沦为稀缺。

究其原因,部分学校因安全顾虑、怕担责等,存在限制学生课间跑跳等活动的情况,像有的学校为避免学生受伤、出现意外安全事故被追责,制定严苛课间纪律(如“不准跑跳”“不准出教学楼”)。这种“免责逻辑”催生“圈养管理”,导致学生能量积压至课堂释放。同时,教师因承担安全责任压力,更倾向采取保守管控策略。

所以,操场成了校园里最安静的地方。大课间与体育课之外,操场成了“人迹罕至”的地方。

三、困境溯源:教育系统及教师的评价体系

课堂需要“安静”,“静”能配合老师流畅地完成教学计划,“静”能保证学生缜密地思维,“静”能支持师生间思维碰撞之后,容易捕捉到智慧的火花……但“静”不是限制学生自由、遏制学生思维、不体恤青春期孩子特性之意。

部分教师仍将“绝对安静”等同于“秩序良好”,忽视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例如:对“讨论问题”与“闲聊”缺乏区分;学生主动发言、小组合作等环节必然伴随声音,若教师将此类“学习噪声”简单归类为纪律问题,反而抑制学习积极性。互动式、项目制课堂虽“热闹”,但能提升参与度。若教师未掌握动态管理技巧,可能因惧怕失控而强制安静,当然,也有一些学校领导经常巡视,有时会通报批评“秩序混乱”的班级,这样就会陷入“越压制越躁动”的恶性循环。

四、破局之思:超越困境的可能路径:

1. 重构课堂秩序认知

区分“学习性噪声”(讨论、实验操作)与“干扰性噪声”,建立弹性纪律规则。例如:分组学习时段允许适度交流,独立任务时段要求专注。

2. 推动评价标准多元化

将课堂参与质量、合作能力等纳入评价体系,减少对“绝对安静”的路径依赖。

3. 教师赋能与制度保障并重

教师一定不能拖课,保证学生的完整课间,让学生得到充分休息与活动;培训教师动态管理技巧,如非语言信号调控等;完善校园事故责任认定机制,减轻教师“安全恐惧”感。

4. 释放课间活力缓解课堂压力

落实教育部“课间自由活动”政策,设计安全有益的微活动(如跳绳、棋类),通过课间能量释放提升课堂专注力。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基。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多管齐下,真正解决单一评价体系、安全责任放大、政策执行矛盾,课间活动受限、课堂时间被挤压、学生能量无处释放等问题。才能解决“安全高压管控”与“活力需求压抑”的矛盾。当操场重新响起尖叫与欢笑,当课堂的私语转化为大胆的质疑——我们方能听见真正教育的声音。这声音未必整齐划一,却必是生命拔节的交响。

参考文献

[1] 熊和妮,“安静的操场”:城市小学课间活动管理的民族志研究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7).(3), 78–84.

[2] 吴康宁 等学生学校生活体验研究:基于10 省市调查.《教育研究》,(2016).37(1), 11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