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活动中非遗音乐的传承及创新探索
廖妮姣
重庆市彭水县桑柘镇人民政府 重庆 409611
非遗音乐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该艺术形式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与创新正面临着强烈的生存挑战,同时也迎来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机遇。对此,本文探索既可以保持文化本真性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传承创新路径,旨在使古老旋律真正地“活”在百姓日常文化生活之中。
一、群众文化活动中非遗音乐的传承及创新挑战
(一)原生土壤流失导致传承链条断裂
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过程中传统音乐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对非遗音乐的传承构成了系统性挑战。以川江号子为例,随着长江航运的机械化发展,昔日要集体协作的人力拉纤场景已不复存在,导致依托于特定劳动节奏的音乐形式失去了最核心的实践场景和传承动力。且原本在春播秋收时节自然传唱的木洞山歌,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农村人口外流逐渐丧失了田间地头即兴对唱的生活语境,年轻一代既缺少接触这些音乐的机会,也难以理解其中蕴含的农耕智慧。尤其传承人的代际断层问题明显,掌握传统演奏技法的民间艺人普遍年事已高,而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音乐课程很少系统纳入这些地方性音乐知识,使唢呐艺术、梁平癞子锣鼓等要口传心授的技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二)传统表现形式与现代审美需求脱节
非遗音乐以木洞山歌和南溪号子为例,其原本依托于农耕劳动和集体协作的演唱形式,在转化为舞台表演时往往简单照搬传统套路,既未能保留劳动场景中的即兴创造活力又缺乏适应现代观众欣赏习惯的艺术再加工 [1]。多数演出仍保持原生态的单一声部线性旋律,与现代音乐多元化的和声织体、节奏变化形成鲜明对比,使青少年群体普遍感觉“听不懂”“不好听”。尤其传统音乐中大量使用的方言词汇和隐喻表达,在没有配套文化解读的情况下造成年轻观众的理解障碍,如苗族飞歌中的“游方”(恋爱)习俗、川江号子中的专业船工术语等。这种艺术语言的时代隔阂使许多本应充满生命力的非遗表演,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沦为形式化的文化符号展示,既难以唤起老一辈的情感记忆也无法建构新一代的文化认同。
(三)传播效能受限于单一活动载体
非遗音乐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周期性的文化演出或者节庆活动等,传播的局限性明显。以梁平癞子锣鼓和苗族飞歌为例,其传播活动往往集中在春节、丰收节等特定时段,导致大众对这些音乐形式的认知停留在“季节性文化点缀”层面,难以形成持续性的文化影响力。尤其现有传播渠道多采用单向输出的展演模式,缺乏让群众深度参与的互动机制,使川江号子这类要集体协作的音乐形式沦为观赏性表演,丧失了其原有的社会交往功能。
二、群众文化活动中非遗音乐的传承及创新建议
(一)构建“老带新”立体传承网络
针对非遗音乐面临的传承断层问题,应当建立多维度、可持续的代际传承机制。在基础教育层面,可将木洞山歌、石柱土家哕儿调等富有地域特色的音乐形式编入乡土教材,通过音乐课堂的方言教唱、劳动场景模拟等方式,让青少年在理解歌词内涵的基础上掌握演唱技巧,同时培养其文化认同感。对于需要集体协作的川江号子、南溪号子等音乐形式,可在社区文化站设立“非遗音乐传习所”,由老艺人定期驻点指导,组织居民参与多声部排练,在还原劳动号子协作本质的同时实现技艺传承。特别要重视培养跨界传承人才,鼓励专业音乐院校师生向民间艺人学习传统演奏技法,并将现代记谱法与口传心授相结合,形成规范化的教学体系。这种立体化的传承网络既能保留传统音乐的原真性,又能拓展其受众基础,使非遗音乐真正融入当代人的文化生活。
(二)创编情景化音乐展演新范式
在保持传统音乐本真性的前提下,应当探索更具沉浸感和参与性的展演方式 [2]。针对劳动号子类非遗音乐,可设计“情景再现”式展演,将川江号子与拉纤动作编排成具有戏剧冲突的舞台表演,通过灯光投影再现三峡险滩场景,让观众在视听体验中理解音乐与劳动的关系。对于山歌类非遗,可开发“四季歌会”主题展演,以木洞山歌为基础编排反映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田园组曲,在社区广场搭建可移动的稻穗舞台装置,配合节气变化开展巡回演出。特别要注重音乐与非遗技艺的融合呈现,如在演奏梁平癞子锣鼓时同步展示传统锣鼓制作工艺,让观众通过观察乐器制作流程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特色。这种情景化展演不是简单地将传统音乐搬上舞台,而是通过重构表演空间、融入生活元素、强化互动体验等方式,让非遗音乐在保留文化基因的同时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
(三)建设数字化传播生态系统
针对非遗音乐传播载体单一的现实困境,应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数字化传承体系。在资源整合方面,可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对传统乐器进行数字建模,结合动态捕捉记录艺人演奏时的指法韵律,建立包含曲谱、唱腔、演奏技法的多媒体数据库,为后续创作提供素材支撑 [3]。传播渠道建设上,可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地图 APP,用户扫描实体文化地标即可收听对应的非遗音乐讲解,并通过 AI 换脸技术体验虚拟对唱。互动体验环节可设计“音乐基因重组”小程序,让用户自由组合不同非遗音乐的节奏型与旋律片段,生成个性化改编作品并分享社交平台。要特别注重数字内容的生活化转化,例如将南溪号子的节奏型开发成手机铃声,把木洞山歌的旋律融入智能家居提示音,使传统音乐自然渗透现代生活场景。这种数字化生态系统不是简单地将线下内容搬至线上,而是通过技术创新重构音乐传播链条,在保持文化本真性的同时拓展传承维度。
结束语:
综上,前文所述非遗音乐的活态传承亟须构建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通道,通过创新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使古老旋律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焕发新生,既是守护文化根脉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基层文化供给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徐加江 . 非遗和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路径探究 [J]. 参花 , 2024,(14): 141-143.
[2] 刘峥. 群众文化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融合路径探究 [J]. 中原文化与旅游 , 2024, (05): 28-30.
[3] 阮丽华 . 非遗文化如何融入群众文化活动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3, (23): 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