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二十四节气课程多维育人价值与路径实践研究

作者

蔡国会

重庆市璧山区北街小学校 重庆璧山 402760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农耕文明语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气象物候变化而建立的时间框架体系。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指南,更承载了中国人理解自然、安排社会生活和协调天人关系的哲学智慧。自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受到广泛关注。而从教育视角看,它更是一种跨学科、多维度的综合性教育资源。如何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教育内容,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课题。

一、二十四节气的多维教育功能

二十四节气天然契合“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可在多个层面发挥综合育人效能。

1. 挖掘节气育人价值,浸润育人理念

节气文化体现着“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生态哲学,引导学生建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观。通过了解节气起源及相关民俗(如冬至祭祖、清明扫墓),学生可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慎终追远、感恩自然等观念,从而增强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在这一过程中,家国情怀与环境道德教育得以自然渗透。

2. 开启节气智育模式,培养科学思维

整合科学认知与人文感悟  节气系统本身包含丰富科学知识,如地球公转、气候变迁、物候特征等,可作为自然科学教育的生动素材,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和实证研究的科学素养。与此同时,节气也与大量诗词、绘画、民间传说相结合,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诵读节气诗词、理解民俗故事,能够提升文学审美力和文化理解力,实现科学思维与人文精神的协同发展。

3. 倡导健康育人价值,传承养生智慧

节气文化强调“与时偕行”,提倡依节气调整起居、饮食与运动方式,如“春捂秋冻”的穿衣原则、“夏补三伏”的饮食传统等。引导学生依据节气特点合理安排体育锻炼(如春季远足、夏季游泳、秋季登山、冬季长跑),并了解传统养生理念,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提升身体素养和自我调适能力。

4. 激发节气美育实践体验,陶冶审美情操

节气是感知自然之美的重要窗口。从“微雨众卉新”的惊蛰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霜降,自然景色的更迭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审美体验。通过组织节气主题的写生、摄影、音乐创作及手工制作(如制作艾草香包、绘制节气图谱),能够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能力,提升其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素养。

5. 开展课外劳动体验,践行农耕文化

节气源于农耕劳动,本身即具有鲜明的劳动教育属性。“谷雨种大田”“寒露收晚稻”等农谚直接反映劳动节奏。学校可依托校园农场、社区田园等场地,组织学生参与基于节气的种植、管理和收获活动,体验劳动过程,理解“劳有所获”的道理,培养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品质,以及动手实践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二、二十四节气融合实践课程的具体路径

为实现节气教育的系统化和常态化,需构建多元一体的实施框架。

1. 课程开发与学科融合

将节气内容纳入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体系。在科学、语文、道德与法治、美术等学科中渗透节气知识,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单元。例如,结合《科学》课讲解节气与气候、物候的关系;在《语文》课中学习节气诗文、节气绘本;通过《美术》课进行节气花信。学校可开发节气读本、校本教材及数字化资源,形成贯通课内外的课程体系。

2. 主题活动与文化建设

以重要节气为节点,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校园活动。如春分竖蛋、夏至品面、冬至包饺子等民俗体验,或节气诗词大会、农耕种植实践、物候观察日记评选等项目。通过黑板报、校园广播、节气长廊等营造文化环境,使节气教育融入日常校园生活,增强体验感和仪式感。

3. 家校社协同共育

鼓励家庭开展节气亲子活动,如节假日户外观察、传统美食制作、节气相关亲子阅读等,推动节气教育融入生活。社区与学校可联动利用文化场馆、非遗中心、生态农场等社会资源,组织研学旅行、专家讲座、文化体验工作坊等,拓展学习空间,形成育人合力。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智慧的集中体现,它超越了简单的时间划分,成为一种融合自然规律、生活哲学与文化实践的综合体系。充分发掘其教育内涵,不仅有助于拓宽“五育并举”的实施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能够在青少年心中根植文化认同,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通过课程化、活动化、生活化的一体设计,节气文化必将在新时代教育中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萧放 . 二十四节气的自然与社会 [J]. 文化遗产 , 2017(2).

[2] 张勃 .  作为教育资源的二十四节气:价值与路径 [J].  教育学报 , 2021(4).

[3] 王颖. 二十四节气学校实施策略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9.

[4] 刘宗迪 . 节气中的自然与人文 [J]. 学术研究 , 2018(5).

[5] 教育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Z].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