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美术趣味课堂的构建
董旭娟
甘肃省渭源县会川镇文峰中心小学 748201
引言: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着重指出,需善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艺术学习渠道与方式,激发学生艺术学习兴趣。小学美术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意能力的关键学科,课堂“趣味性”直接关联学生参与度与学习成效。传统美术课堂常面临教学资源单一、形式固化、师生互动薄弱等局限,难以契合新时代学生学习需求。信息技术凭借直观性、交互性、创新性优势,为突破传统课堂壁垒、构建趣味化美术课堂提供新方向。故而,深入探索二者深度融合的实施策略,对实践教学具备重要现实价值。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应用的现状与问题
(一)应用现状
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学中,多数学校已配备多媒体投影仪、电子白板及绘画类软件等基础信息技术设备。部分教师已着手在课堂实践中融入在线画作资源库、专题美术微课等数字资源,或借助 Photoshop 儿童版、画图 3D 等工具辅助学生开展创作。以“卡通形象设计”课为例,教师先播放动画片段引导学生剖析造型特征,再指导学生用绘画软件完成创作,初步达成“技术与美术”的课堂融合目标。
(二)现存问题
技术应用表面化: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仍停留在传统板书替代层面,多借助PPT 呈现画作、播放视频,未能深度发掘技术的交互价值与创造潜能,课堂依旧是教师主导讲授、学生被动聆听的模式,趣味性欠佳。
资源整合碎片化:当前学生获取数字资源的渠道较零散,像百度图片、短视频平台等,尚未形成体系化的学科资源库,且部分资源偏离教学目标导向,致使学习中难以构建完整知识框架。
互动设计缺失:当前传统“一对一”作品点评模式仍居主流,信息化手段尚未有效构建师生、生生互动渠道,学生难以及时获取反馈,进而影响创作积极性。
评价体系单一:评价多以作品完成度为核心,未关注学生创作过程中的思维与创意,且缺乏技术记录分析学习过程,整体评价科学性欠佳[1]。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美术趣味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整合多元数字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趣味性
美术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对时空边界的突破作用显著,多元数字资源能把抽象美术主题转化为直观形态,还能拓展学生艺术视野,让教学内容跳出教材文本,延伸到更广阔的现实与虚拟艺术领域,有效激发学生创作兴趣与想象力。以人美版二年级下册《不一样的童年》为例,教师可从学科网、专业艺术资源库等渠道,搜集父辈童年黑白老照片、短视频等不同年代素材,以及各国儿童生活影像,搭配轻快背景音乐制作主题短片在课堂播放;同时选取“童年”主题插画、《童年的玩与学》系列数字绘本及摄影作品,借助电子白板分屏功能,展示写实、卡通、抽象等多样艺术风格。学生在丰富视觉素材熏陶下,不仅能直观感知“童年”的多元表达,还能从数字资源中汲取灵感,让原本依赖个人生活经验的创作更具想象力与艺术张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堂参与趣味性
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单向模式,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抽象讲解往往难以维系其学习兴趣。而依托信息技术优化的教学模式,能将美术技法与创作过程转化为互动性强的沉浸式体验,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索中主动融入课堂。以二年级上册“水墨游戏”单元《好玩的水墨》为例,教师可利用电子白板互动功能,制作水墨晕染、线条变化的动画演示——学生用手指模拟毛笔运笔时,屏幕会同步呈现水墨在宣纸扩散、线条浓淡粗细变化的动态。同时为学生配备加载“水墨画笔”类APP 的平板,学生可自选笔型、墨色练习点染、拖笔,APP 还能记录操作轨迹生成技法日志。这种数字技术与传统水墨的融合,既留存艺术韵味,又以学生青睐的互动形式降低学习难度,推动课堂参与从被动模仿转向主动探索,显著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2]。
(三)搭建互动平台,增强反馈交流趣味性
美术创作反馈若仅依赖课堂面对面点评,易受时空制约。依托信息技术构建的互动载体,可将作品展示、交流与评价延伸至课外,形成生生、师生、家校多元互动场景。以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蔬果大聚会”为例,教师可通过班级微信公众号或“班级艺术圈”类在线协作工具,设“蔬果创意展”专属板块。学生完成蔬果主题绘画或手工作品后,拍摄上传并附文字阐述思路(如“彩泥捏制的‘戴帽子的番茄先生’,灵感源自番茄圆润的笑脸形态”),还能为同伴作品点赞、评论,用“色彩魔法师”“造型太萌啦”等平台创意贴纸表达观点;教师可实时在线语音点评,家长亦能参与点赞、分享感受。此类模式让学生跳出单一创作视角,从多元反馈中获趣,同时提升艺术欣赏能力,使交流成为兼具实效与趣味的艺术互动过程。
(四)优化评价体系,保障学习过程趣味性
传统美术评价多以最终作品为核心,常忽视学生创作过程中的思维轨迹与实践投入。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的优化评价体系,能动态追踪创作全程、开展多元评价,助力学生通过过程性反馈积累成就感,维系学习全程趣味性 [3]。以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玩转光与影”之《影子好朋友》教学为例,教师可指导学生用剪映等短视频工具记录创作——拍摄校园树木、家庭玩具等物体在不同时段的影子,记录构思、草稿修改及作品完成展示。学生上传视频至班级平台后,平台整合同学点赞、评论等互动数据,结合教师从创意构思、实践过程、作品效果三维度的星级评价,生成“光影创作成长卡”;还设“光影小达人”“创意新星”等虚拟勋章,学生展独特观察视角或创作巧思即可获得。该体系能捕捉并认可学生每一次尝试与进步,让美术学习成为趣味“艺术闯关”,而非仅关注结果的“一次性考核”。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为小学美术趣味课堂筑牢技术支撑,也拓宽了教学创新路径。实际教学中需避开“重技术轻教学”的偏差,始终立足学生主体,从教学资源整合、课堂模式创新、互动环节设计到评价体系优化,推动二者深度融合,让美术课堂兼具趣味性与实效性。后续还需深挖人工智能、大数据在个性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助力课堂向更富趣味、创新与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切实达成“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朱殿高 . 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小学美术趣味课堂的方法思考 [J].2024(20):13-15.
[2] 蔡南希. 巧用信息技术, 构建小学美术趣味课堂[J]. 新一代: 理论版,2022(14):0084-0086.
[3] 张玉婉. 信息技术带动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研究[J]. 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教育 , 2021(5):0165-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