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王晶晶

河北省廊坊市第六小学 065000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小学音乐作为美育的关键载体,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任务,更关乎其情感发展与文化认同。但现实教学中还是存在重技能轻体验、忽视学生主体性等问题。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但注意力持续时间短,需通过趣味化、综合性的方式引导其融入音乐学习。

一、以情境教学深化审美感知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对于小学生而言,直观、生动的情境可以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音乐的美。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故事、画面、动作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

(一)借助故事情境,激发学生音乐兴趣与感知

情境教学法是通过营造一个与音乐内容高度契合的、生动可感的环境,将学生带入其中,使他们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感受音乐的情绪、节奏与风格,从而深化审美感知。这种方法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能化抽象为具体,变被动聆听为主动探索。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叙事元素,用故事作为串联课堂的主线。例如,在进行《学做解放军》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不必急于让学生学唱歌曲,而是可以先从故事入手。教师可以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们描绘解放军战士英姿飒爽、保家卫国的形象,简要讲述他们刻苦训练、守卫边疆的小故事。然后可以播放一段简短而振奋人心的阅兵式或军事训练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直观地感受解放军整齐划一的队列、铿锵有力的步伐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紧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起立,模仿视频中解放军的踏步动作,同时播放《学做解放军》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挺起胸膛、摆动双臂,随着音乐节拍原地踏步,并尝试喊出“一、二、三、四”的口号。当学生的动作与音乐的节奏逐渐协同一致时,他们便不是在单纯地学习一首歌,而是在用整个身体去体验和感受进行曲那种雄壮、有力、节奏鲜明的风格特点。这种沉浸式的角色体验活动,极大地增强了音乐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二)融合画面与音乐,拓宽学生审美想象空间

审美感知的培养离不开多感官的协同参与。听觉是音乐欣赏的主要通道,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单一感官的刺激有时不足以支撑他们形成丰富而立体的审美体验。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有机结合,利用画面来诠释音乐,可为学生搭建起通往音乐情感的桥梁,帮助他们将无形的听觉感受转化为有形的视觉联想,从而极大地拓宽其审美想象的空间,提升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能力。

其中《金色的秋天》这一单元,其主题就充满了丰富的色彩和具体的意象。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紧紧围绕“秋天”这一主题,精心准备一系列展现秋日风光的教学素材。在正式聆听《喜唱丰收》《爷爷为我打月饼》等歌曲之前或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系列高质量的秋天风景图片或剪辑精良的短视频片段,画面中可以包含金黄的麦浪、累累的硕果、火红的枫叶、南飞的大雁以及人们丰收时喜悦的笑脸。在悠扬的歌声与生动的画面共同作用下,学生的感官被充分激活。他们不仅用耳朵听,更在用眼睛看,进而用心去感受。听完之后,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输出,这种输出不是机械地回答音乐要素问题,而是分享个人化的审美感受。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听完音乐、看完图片,你好像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秋天?心里有什么感觉?”或者鼓励他们用彩色画笔将自己脑海中形成的音乐画面描绘出来,也许是一片金色的田野,也许是一轮圆月和一块月饼。这个过程有效地将内在的、抽象的听觉体验,转化为了外显的、多维度的感知成果。

二、以游戏化活动促进艺术表现

游戏是儿童天然的学习方式。在音乐课堂中融入游戏元素,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大胆表现、释放天性,同时巩固音乐知识与技能。

(一)巧用节奏游戏,活化音乐课堂

小年级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而游戏正符合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将音乐知识与游戏活动相结合,可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潜移默化地掌握音乐技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节奏训练作为音乐学习的基础,往往较为枯燥,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呈现,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猜一猜》单元为例,这个单元中的《猜调》《猜谜谣》等歌曲本身就带有问答和猜谜的特点,非常适合设计成游戏活动。教师可以从中提取典型的节奏型作为教学素材,设计“节奏猜谜”游戏。具体实施时,教师可以先示范拍击一个短小的节奏型,然后请学生通过拍手、跺脚或使用简单的打击乐器进行模仿。之后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节奏传递游戏,一个学生创编节奏,下一个学生模仿并创编新的节奏,依次传递。还可以让一个小组表演节奏,其他小组猜测这是哪首歌曲中的节奏片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集中注意力聆听,快速反应并准确再现节奏,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听觉分辨能力和节奏感,更培养了团队间的默契与协作精神。

(二)通过角色扮演,深化情感体验

对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二年级学生来说,单纯地讲解音乐情感是抽象难懂的,而通过扮演具体角色,他们能设身处地地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内涵,从而更深入地把握音乐作品。角色扮演活动符合学生喜欢模仿、乐于表现的天性,能够为他们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有助于培养音乐表现力和自信心。

教师可以选择情感内涵丰富的歌曲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幸福之家》单元中的歌曲《一小乌鸦爱妈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首歌曲讲述了小乌鸦反哺母亲的感人故事,蕴含着感恩与爱的主题。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歌词内容,讨论小乌鸦和妈妈的形象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情感。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分别扮演小乌鸦、乌鸦妈妈等角色。学生需要根据歌曲的情节和情绪,设计适当的动作、表情和简单的对话来表现故事内容。例如扮演小乌鸦的学生可以做出飞翔、觅食、喂食等动作,表情从焦急寻找转变为欣慰满足;扮演妈妈的学生则可以表现出抚育幼鸟、年老体弱、欣慰感动等情感变化。通过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和体验,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感恩之情,将音乐学习升华为一种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

总之,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应注重体验、表达与创造的素养培育。通过情境化、游戏化的策略,能够更贴合小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其音乐兴趣与潜能,为终身音乐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秀珍 . 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以湘艺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为例 [J]. 天津教育 ,2025,(20):137-139.

[2] 杨 巍 . 核 心 素 养 下 小 学 音 乐 融 合 型 课 堂 的 构 建 策 略 [J]. 智力 ,2025,(15):180-183.

[3][ 尤 慧 . 核 心 素 养 视 域 下 小 学 音 乐“1+X” 学 科 融 合 [J]. 琴童 ,2024,(2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