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入侵检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刘鑫
引言:
近年来在网络的不断发展下,计算机网络获得广泛使用,为防止影响网络系统健康运行与影响网络使用需求,相关的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也愈发受到重视。但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部分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应用时,存在一定的网络异常数据、网络入侵行为检测力度不足问题,影响整体的安全防护效果。为改变这一现状,本文围绕基于入侵检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开展具体研究。
1. 基于入侵检测的常见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1.1 日志分析与文件监控
计算机网络运行时,可全面采集与分析网络中的不同日志数据,分析判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主要包括安全日志、系统日志、应用日志等,主要采集与分析手段包括异常活动分析、趋势分析、模式匹配等 [1]。例如,可利用异常活动分析技术,识别应用日志的跨站脚本攻击等应用层面异常行为。同时通过日志分析,还能检测出计算机网络的未授权配置更改问题,防止网络遭受未授权身份人员入侵攻击。对于网络中存储的文件,可进行完整性监控,通过定期监控或实时监控,精准检测文件内容是否缺失、是否存在被非法篡改的情况。
1.2 签名检测与状态检测
在计算机网络已经被入侵攻击,并确定攻击类型时,可使用签名检测技术,识别攻击特征。并且可以在识别后定义特征,即定义签名库、数据库特征,将其与网络流量相互对比,分析判断是否存在入侵行为。如可判断是否存在协议异常,与特定的字节序列、数据包结构等是否存在攻击行为特征。此外,如果网络流量中存在与签名相匹配或相似度较高的特征,签名检测技术还能及时引导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出预警信息。计算机网络运行时,还可以进行状态入侵检测,记录与动态监控网络连接状态,制定有效的访问控制决策,提高访问安全性。如可以检查全部网络数据包信息,维护一个状态表,记录端口、网络协议、网络源和目标 IP 地址等网络活动连接信息,仅允许符合预期与合法、合规的信息通过。
1.3 信息处理与防火墙检测
信息处理是入侵检测与网络安全防护的关键环节,首先需要采集信息,全方位搜集入侵信息,可以将数据源作为基础,采用物理形式为主的信息采集方法,之后加强信息分析,识别信息中潜在的入侵行为特征,获取辨别入侵行为的指标。如信息分析过程中,可加强网络数据包动态监控管理,充分了解具体的计算机网络 TCP/IP 协议,并监控与分析网络传输数据,使网络技术人员与网络安全防护人员,更好地掌握网络数据传输协议,为分析网络数据包信息提供便利。防火墙是主要的网络安全防护设施,应检测防火墙系统是否陈旧,防止使用期间出现 BUG、漏洞,容易被人为入侵,最终导致用户隐私信息泄露,及时针对性修补或更新防火墙。
1.4 身份检测与病毒入侵检测
用户身份信息窃取与病毒攻击是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入侵行为,影响网络运行安全。身份检测时,可重点关注各项计算机操作,避免操作失误,导致未能有效设置用户权限,使部分黑客窃取用户信息,或伪造用户信息,来获取计算机最高访问权限,进行非法牟利。病毒入侵检测时,可全面检查网络数据信息传播方式、渠道、载体,主要包括链接、超链接、浏览器、软件、文件等,并检测网络程序,判断是否存在程序错误,导致用户个人隐私信息泄露或导致网络信息被非法窃取,最终造成严重的经济财产损失。
2. 基于入侵检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应用优化策略
2.1 创新检测技术与丰富检测形式
为进一步优化技术应用效果,满足不断变化的计算机网络环境、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需求,可加强基于入侵检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创新。相关计算机网络领域技术人员可对技术进行分布式创新,以分布式检测方法执行检测任务,保障网络安全,还可以实现更加有选择地,从计算机网络中提取所需的数据、信息[2]。基于分布式的技术可以从模式角度建设,综合使用大数据分析、网络协同、智能计算等技术,适当简化数据处理流程,节约建设成本,如可使用云计算技术,降低入侵测试技术成本。为满足多元化与个性化检测需求,应加强技术应用形式创新,使检测形式更加丰富。例如,可使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处理加密网络流量的入侵检测形式,能提取复杂的用户行为与网络行为特征,保护用户信息安全,阻止黑客入侵。同时还可以丰富基于数据挖掘识别入侵行为的检测形式,该检测形式可以综合分析精度低、大规模的网络数据,从中提取异常行为特征,作为识别入侵规则的参考依据。
2.2 加强联合作业与特异性分析
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与安全防护时,可联合使用多种技术,优化检测与防护效果。如可综合使用基于专家系统的入侵检测技术、基于神经网络的入侵检测技术、智能检测技术,进行联合检测作业,先利用神经网络技术,通过广泛分布的微小神经元,提升入侵检测与异常网络行为特征拦截处理的效率、覆盖率,之后使用智能检测技术,提高检测与拦截精度,最后使用专家系统,以专家诊断等形式,进一步优化计算机网络安全入侵检测技术的运用能力,提高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可靠性、运行安全性。考虑网络未来入侵检测需求,还可以强化技术特异性分析、风险预测性能,按照分析结果建立合适的安全防御机制,提高入侵检测效率。可对木马攻击进行特异性分析,拦截满足或近似特异性表现标准的木马攻击。
2.3 辨别入侵行为与安全加密网络数据
为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应强化技术的入侵行为识别能力,确保对网络入侵行为精准检测与判定。技术人员可专门设置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入侵检测系统,之后在系统中,将异常网络攻击模式简化成一个命令执行或输出,最后利用模式匹配器,将入侵检测进行模式匹配处理,匹配后分析匹配结果,对比正常特征与异常特征,识别入侵行为。如可根据入侵规则库中的对比包数据,启动网络系统中不同层级的解析协议检测,之后引入智能算法,通过相似性判断与字符对比,将解析协议数据与标准字符串相互对比,判断是否存在入侵行为。入侵行为识别后,还可以强化技术的数据安全加密性能,根据入侵行为分析结果,将其中部分安全风险较大的数据,使用加密算法安全防护处理。并且可设置证书管理、数据安全计算、计算机网络安全数据共同组成的加密结构体系,支持离线加密与用户隐私数据信息导入期间安全加密,提高用户密码安全性。
结论:
综上所述,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效果,会直接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效果质量。必须聚焦日志分析、签名检测、防火墙检测、病毒入侵检测等方面基于入侵检测的常见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采取创新入侵检测技术、加强特异性分析、精准识别入侵行为等策略,进一步优化技术应用效果,以充分发挥技术应用优势,使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切实提升。
参考文献:
[1] 黄家笙 . 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入侵检测系统技术及其应用效果 [J].智慧中国 , 2025, (01): 92-93.
[2] 朱珅莹 . 计算机网络安全入侵检测技术研究分析 [J]. 科技资讯 ,2023, 21 (14): 13-16.
作者简介:姓名:刘鑫;性别:男;出生年月:1997.11 ;籍贯:安徽 民族:汉;最高学历:本科;目前职称:中级;研究方向: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