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AI 时代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重构路径研究

作者

李璇

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 湖北省武汉市 430030

引言:

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中职学校的核心课程之一,不仅关系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更直接影响其未来的职业发展。然而,传统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存在内容更新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难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通过智能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模式、内容及评价方式的创新,助力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重构与优化。

一、人工智能应用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实现个性化学习

智能系统能够持续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对学生在不同知识模块中的掌握程度、做题习惯和兴趣方向进行分析与画像。教师借助系统生成的精准数据,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课程难度,做到因材施教,避免一刀切的教学安排带来的低效和资源浪费。学生在个性化学习环境中可根据自身节奏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拓展,避免学习过程中过度依赖教师讲解。多样化的智能化资源推荐也使学生能在课余时间主动探究相关技术,拓宽知识面 [1]。个性化学习的实现不仅提高了学习针对性,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职业素养与后续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

在日常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为教师减轻了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有效释放了更多时间和精力。自动批改功能可以及时处理学生提交的各类作业和测试,减少人为差错并提高批改的公平性。基于学习行为分析的资源智能推送功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匹配难度适宜的学习内容,避免教师在资料准备环节投入过多时间。课堂教学中,智能助教可协助教师进行实时答疑,课后也能为学生提供延伸指导,减少教师单独辅导的压力。教学管理环节中,教师通过智能化平台实时掌握学生出勤、作业完成度及学习状态,有助于及时发现共性与个性问题。整体来看,人工智能提升了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效率,优化了教师的教学精力分配,让更多时间用于课程创新与学生个别化培养。

(三)有助于优化教学评估

传统以终结性考试成绩为核心的单一评价模式,难以全面呈现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与成长轨迹。智能评估系统能够收集学生在课堂互动、在线学习、作业练习及实训操作等多环节的数据,并进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教师依据生成的多维度报告,能够更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学习优点与不足,制定有针对性的辅导计划。学生也能通过系统提供的学习反馈,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短板和需要改进的学习习惯。持续性、多角度的智能评估推动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均衡发展,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于人工智能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局限性

当前不少中职院校在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上仍停留在基础层面,课程内容多以常用办公软件操作、简单编程入门等为主,更新速度滞后,缺乏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有效融入。教学设计往往缺少与实际岗位需求和最新产业发展趋势的紧密对接,学生难以了解行业前沿与未来技能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普遍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较为突出,探究式、项目式教学比例偏低。

(二)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差异

部分学生对技术类课程兴趣不足,缺乏持久的学习动力,课堂注意力易分散,学习积极性不高。人工智能系统虽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与个性化推送功能,但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自我管理能力及持续性参与度有较高要求。一些学生在面对自适应学习和智能平台时缺乏自主探索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使用效果未达预期。教师如未能及时发现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并采取有效的指导和激励措施,容易导致学习进度两极分化,个别学生在大数据支持下仍难以跟上课程节奏,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和个性化学习的实际落地。

(三)教学资源的不足

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过程中,部分中职院校面临硬件配置不足、教学平台不完善等现实问题。许多学校尚未建立配套的智能化学习系统,缺少高性能服务器、学习终端及网络环境支持,学生难以在校内外随时使用AI 学习工具。教师对人工智能教学工具和平台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 AI 理念理解不足,缺乏针对性培训与实践机会,限制了技术在课堂中的灵活运用。优质的AI 课程资源和实训案例匮乏,学校自主开发能力有限,外部共享资源获取渠道单一,资源利用率不高。

三、基于人工智能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优化路径

(一)智能化教学内容的设计

中职院校在课程内容设计中应紧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步伐,主动修订和完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补充与 AI 相关的基础理论、行业应用及实操训练模块。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典型行业案例和前沿技术成果,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职业技能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中巩固知识点、提升实操能力[2]。项目化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能更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的各个环节,强化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

(二)自适应学习系统的构建

智能化学习平台应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方向与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实时分析,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匹配个性化学习资源,动态生成差异化学习路径。教师可依托平台精准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的辅导方案和跟进措施。自适应系统还可自动推荐相关题库、扩展资料及实训任务,让学生在多样化学习资源中自主选择并深入探索,形成个性化学习闭环。

(三)虚拟仿真实训环境的应用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要充分发挥虚拟仿真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优势,搭建可操作性强、覆盖面广的仿真实训平台。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完成系统搭建、程序开发、网络架构设计等多种技能训练,有效弥补学校实体设备不足或硬件资源有限的短板。虚拟实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能在课余时间自主进入平台反复练习,巩固实操技能。教师可设计多场景、多任务的仿真实训内容,将实际工作场景搬进课堂,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面对突发问题并自主解决,增强应变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3]。沉浸式、交互式的体验使学生在模拟实践中积累经验,为后续进入企业岗位适应真实工作流程打下扎实基础,提升中职教育与行业实际对接的深度与广度。

四、结论

人工智能技术为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与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其有效应用需要完善的课程内容设计、先进的技术支持、丰富的教学资源及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保障。

参考文献:

[1]钱玲 . 新课标理念下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培养途径探讨 [J].信息与电脑 ,2025,37(07):212-214.

[2]林竣霄 . 数字化背景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项目式教学实践的策略研究[J]. 教师 ,2025,(10):146-148.

[3]郭建寿 . 人工智能赋能下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5,21(04):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