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安全加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李浩东
前言: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和数字化变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结构。与之相关的安全风险也呈现出高频次、复杂和多样化的特点,包括恶意攻击、内部滥用和漏洞利用等。针对以上问题,本项目拟从系统配置优化、漏洞修复、访问控制和数据保护三个方面入手,系统地提高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和运行稳定性。
1. 计算机系统安全加固技术运用难点
1.1 技术复杂性较高
由于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多样性和不同的功能集成,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不同厂家、不同版本的构件通常具有自身特有的安全政策体系和脆弱性分布特点,企业的商业系统往往建立在多个层次、多模块的复杂体系结构上,包括内部的物理服务器、虚拟计算平台和云服务环境等多个模块,各个模块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和依赖关系。在对某一模块进行结构调整、修补等增强作业时,会对其他相关模块的工作稳定性和性能造成潜在的影响,从而增加其实现的技术复杂性[1]。
1.2 安全策略标准化不足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安全策略是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的又一重要挑战。不同企业和机构之间的系统安全管理有制度上的区别,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和网络设备的加固需求都是独立的,缺少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操作规范。这样的非规范化管理方式,容易造成各系统之间的安全保护措施实施的不一致性,甚至造成一些系统的安全漏洞积累,从而造成整个安全保护系统的薄弱环节。在执行跨部门协作时,对安全战略的抵抗能力很强。企业内各功能部门对于系统安全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各不相同,IT 部注重技术配置优化和漏洞修补,而商业部门注重的是系统的可用性和易用性。由于缺少统一的规范,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往往导致一些部门规避或自行调整加固措施,导致安全战略很难在全局实施 [2]。
2. 计算机系统安全加固技术运用要点
2.1 优化系统配置
系统构型优化是计算机系统安全防护的基础和关键步骤,其核心实现目标是尽量减少可能的攻击面,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保证运行行为的可稽核和追踪。在作业系统层面,主要的安全性强化措施是停用或限制不必要的服务和网络埠。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都配备了多种服务部件,比如远程桌面服务、文件共享协议和打印服务,这些部件在特殊的商业环境下是空闲的,但也有可能被攻击者利用。通过对这类服务进行系统关闭或者对其进行严格控制,可以有效减少非授权接入带来的安全性风险,减少系统的资源消耗,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预设账号一般会与更高的系统权限相关联,如果没有停用或是重新设定凭证,则会让攻击者很容易地进入系统中。为此,通过引入复杂的密码策略,建立定期的密码替换机制,实现账户锁定,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访问控制安全。在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对日志功能进行科学配置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对关键业务行为、异常登入事件和系统状态变化的全面、详细的日志记录,可以为安全事故的溯源分析提供可信的证据链支撑,从而帮助安全人员对攻击路径进行准确判断,评估安全事件的危险程度,从而对已有的安全保护策略进行优化。日志必须包括操作用户身份、时间标记、操作类型和存取目标等关键元素,并保证日志信息的完整性和存储的安全,避免日志数据被未经授权篡改或偶然丢失。通过对日志数据和系统配置更改记录的检查和分析,可以对运行中的异常运行方式和潜在的安全缺陷进行及时识别,建立一个闭环的安全管理系统。在软件和数据库两个层次上进行安全加固,重点是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简化,对访问权限进行精细控制。
2.2 漏洞管理与补丁更新
漏洞管理和修补是计算机系统安全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系统地识别系统和应用中的安全隐患,并设计出科学的补丁处理机制,对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以漏洞扫描为基础,通过对操作系统环境、应用软件包、数据库和网络架构等进行全面的安全探测,系统发现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在扫描的实施过程中,要保证对各个重要的 IT 部件进行全面的覆盖,准确地找出高风险的安全弱点、配置偏差和潜在的威胁矢量。同时,本项目还将结合已有的漏洞信息资源和产业通用的安全规范,对已发现的漏洞进行科学的风险分级评价,为下一步补丁的部署提供决策依据。补丁管理是脆弱性治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运行环节,它的标准化实现需要按照规范的运行过程进行。首先,对新版本进行兼容性和稳定性的测试,以保证其在产品中的应用不会对系统的正常运营和重要业务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于风险等级较高的安全缺陷,应立即启动应急部署机制,在关键节点上使用补丁,尽量缩短脆弱性被攻击的时间。修补程序的内容不能只限于操作系统级,还应该扩展到各种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以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保护是完整和一致的。
2.3 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
访问控制和身份验证是保护计算机系统安全的关键机制,其核心目的是保证对被授权的用户进行可控访问,从而有效地抑制用户内部的权限滥用和外部非法侵入。在身份验证领域,采用多因子验证机制是提高账户安全性的一条重要途径。本项目拟将静态密码、动态令牌和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生物特征相结合,构筑基于单一因子密码的多重安全壁垒,大幅提升识别系统的抗破坏能力。其适用范围不仅限于重要的商业系统和高授权账户,还可以扩展到一般的用户账户管理,建立一套面向全局的、统一的身份安全认证架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授权机制,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授权机制。根据业务角色的定位、部门的功能划分和工作任务的需要,对系统账户进行粒度的权限分配,可以有效地避免用户的越权存取和敏感的数据泄露。在权限管理系统中,应该将角色分类、部门职责和工作过程等多个维度的元素进行整合,以保证每个账户主体有必要的资源和功能的存取权。对于高权限账户,需要构建和完善多层次的审核和授权机制,并在关键业务上进行二次验证或者电子签名,以减少因人为错误和恶意行为而带来的安全性风险。对系统管理者和一般用户进行责任隔离,以防止系统安全事故的发生。
结语:
在未来的计算机系统安全强化过程中,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动态的、智能的和自动化的。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自动化维护机制和实时威胁分析等技术,实现对网络安全政策的动态优化和快速响应。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解决多源异构数据安全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构建高可靠、高可用的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打下扎实的基础,有效促进信息系统由被动反应到主动保护的战略转变。
参考文献:
[1] 巩玉旺 , 李倞 , 梁记斌 , 亓慧兴 . 计算机系统安全加固技术研究与应用探讨 [J].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25,38(08):54-55.
[2] 李墨泚, 赵华容, 陈宇飞. 基于可信计算的操作系统加固技术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0,(11):16-19.
作者简介:姓名:李浩东;性别:男;出生年月:2001 年5 月;籍贯:安徽;民族:汉;最高学历:本科;目前职称:无;研究方向: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