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角色转型的三维度创新策略探索
李思颖
额敏县融媒体中心(额敏县广播电视台)
5G 技术的运用,促使广播电视行业深刻变革,彻底进入超高清视频实时传输、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时代。5G 技术的运用绝不是单位提高传输速度,而是作为一项底层基础设施,打破时空限制,对新闻从信息采集到信息分发、反馈的全链条进行重构。这要求一线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重新定位自身角色,进行角色转型。传统的角色定位与工作模式已经适合当今社会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进行角色转型势在必行。鉴于此,本文旨在从思维理念、生产模式与社会功能三个核心维度,深入探索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在 5G 时代的创新转型路径,以期为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南。
一、思维理念维度:从信息传递者到跨媒介叙事架构师的转型
5G 技术的全面应用,使得信息传播的环境与范式发生彻底改变。在这种背景之下,信息传播的逻辑也发生改变,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转变为主动的内容体验者以及参与者,他们更加追求临场感、互动性。这一变化要求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彻底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认识到自己不能仅仅承担“信息传递者”角色,还需要承担“跨媒介叙事架构师”的职责,精通策划、调度与整合等多方面技能。
而要顺利完成这一转型,记者一定要培养系统性的跨媒介思维以及高水平的融合叙述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在面对新闻事件时,记者的工作不再局限于撰写一篇新闻稿件,而是对新闻故事进行顶层设计。新闻记者以此新闻事件作为基石,设计一套多层次、多形态的立体报道方案。这套方案中借助各种信息技术,形成多种传播形式,并且每一种媒介形态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承担着整个叙事链条中特定环节的功能。以重大国际会议报道为例,记者团队首先需要制定整体方案,利用 5G 网络实现主会场的多机位高清信号实时传输与直播,同时派遣前端记者使用VR 设备捕捉会场内部全景细节,这可以为受众提供“亲临现场”的视觉体验。针对会议进行的关键节点,记者团队借助云端协作工具实时截取重要瞬间并快速生成系列短视频,配以精要解说,第一时间投放于社交媒体平台,抢占传播速度制高点,提高关注力度 [1]。会议结束后,邀请领域专家和前方记者对会议内容进行深度解读,方便受众更好的理解会议内容,同时在社交媒体上设置专题页,吸引受众参与讨论,并对讨论信息实时监测,将有价值的内容反馈到后续报道中。
二、生产模式维度:从单兵作战到人机协同的实时新闻策展人
5G 网络技术结合边缘计算与云计算技术,推动了新闻生产流程的实时化与智能化发展。此背景中,无人机、超高分辨率摄像机、传感器与 VR 采集装置等智能采编设备广泛应用,成为记者的感官延伸,可以将搜集的海量信息实时同步至云端资源池,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初步加工,为记者解决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这也对记者提出要求,要求其改变工作重心,从事必躬亲的前端采集与后期编辑全面转向对实时信息洪流的精准筛选、快速验证、创造性整合与价值性解读。
人机协同作业模式下,要求记者具备卓越的智能工具调度能力以及系统化协作意识。前方记者处于新闻现场,相当于“智能节点”,他们借助轻量化的5G 直播背包、360 度全景相机等设备独立完成高质量现场信号的采集与实时回传,而位于后方指挥中心的编辑团队则相当于“智慧中台”,借助 AI 辅助决策系统开展工作。
此背景下,记者的核心使命发生深刻变化。首要任务不再是亲手制作单一新闻产品,而是凭借其深厚的新闻专业素养与价值判断力,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筛选和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并判断信息的真伪,确保新闻内容准确真实 [2]。然后借助 AI 工具辅助制作和生产新闻内容,此过程中,注入人的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洞察力,厘清新闻背后的前因后果,剥离表面现象揭示深层动因,将孤立信息点串联成有意义的叙事整体,最终加工生成既保证时效性又兼具深度与温度的综合性新闻产品。这是高度协同的人机共生模式,记者可以驾驭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新闻生产制作。
三、社会功能维度:从舆论引导者到公共对话构建者的深化
5G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信息传播效率大大提升,同时导致社会舆论格局也发生巨大变化。传播技术的民主化进程持续推进,传播权力持续向下沉淀,社会话语表达更加多元和复杂。这种背景下,传统主流媒体过去的信息垄断地位遭受到巨大挑战,同样记者过去的社会功能以及角色定位也面临挑战,需要进行战略调整,不再单纯是信息的发布者和引导者,而是连接社会各方、促进理性沟通、寻求共识基础的关键纽带与平台搭建者 [3]。
信息技术的发展搭建了多样化的互动对话平台,为记者角色改变提供支持。记者可以运用这些技术手段,创新公共议事形式。例如,组织超高清画质的多方远程对话会议,让政府决策者、领域专家、事件相关方与普通民众突破地理限制,实现近乎 " 面对面 " 的实时交流与辩论,显著提升公共讨论的透明度和参与感。在 AR/VR 技术的辅助下,甚至可以构建虚拟议事厅,为参与者提供更加沉浸式的对话体验。在具体新闻实践中,记者需要主动革新工作方法。面对社会热点议题,主动设置议程,提前搭建对话平台 [4]。通过新媒体渠道广泛收集民意,识别不同群体的核心关切,并邀请相关责任方作出回应,将传统的单向新闻发布转变为双向甚至多向的沟通对话,提高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5G 技术发展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面临挑战,同时面临机遇,技术发展绝不意味着使记者的角色被削弱,相反对记者的专业性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自身需要转变传统思想,积极拥抱新技术,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在思维理念上从传递者升级为叙事架构师,在生产模式上从操作员转变为策展指挥官,在社会功能上从引导者深化为对话构建者。这三个维度的创新策略相辅相成,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即记者必须坚守人的主体性与新闻的核心价值,利用技术赋能新闻生产,而不是被技术定义。这样才能在今后发展中走出一条不可替代的道路,切实发挥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梨 . 5G 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角色转型研究 [J]. 传播力研究 ,2023,(30):133-135.
[2] 崔佳 . 5G 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角色转型的三维度创新 [J].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1):94-98.
[3] 毛李珍 . 5G 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角色转型的多维度创新 [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11):91-93.
[4] 苏成峰 . 5G 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角色转型的创新措施 [J]. 摄影与摄像 ,2023(10):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