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彭新霞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城关第三小学 748500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过多地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过程被动、缺乏主动探究,无法真正领悟数学的内在逻辑性。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以问题链驱动思维进阶,构建逻辑关联
逻辑思维的核心在于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问题链的设计能有效推动学生思维的层层深入。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和分析,从而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水平。
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几何图形的特性。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思考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平行四边形的。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发现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操作平行四边形的框架,观察其形状变化。学生会发现,即使边长不变,但当角度发生变化时,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也会随之改变。这样,学生就能理解平行四边形相比三角形更加不稳定的特点。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固定,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发现固定一组对边后,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为长方形或菱形。这启发学生几何图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和转化关系。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操作和分析,学生能够逐步提取出平行四边形的核心特性,如“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等。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入手,运用观察、动手操作等方式,最终掌握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连贯的学习能力。
二、创设真实情境促进思维迁移,深化算理理解
数学学习通常会让学生陷入抽象概念和机械记忆的困境。然而,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迁移应用到新的情况中。
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模拟“班级义卖”的情境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例如,每本故事书售价 12 元,学生们卖出了23 本,那么总收入应该是多少元呢?学生们首先可以尝试分步计算,先计算23×10=230 ,再计算 23×2=46 ,最后将两者相加得到总收入 276 元。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竖式计算法,并引导学生对比分步计算与竖式计算的异同。此时,教师提出关键问题:“竖式中第二行的乘积为什么要左移一位?这与分步计算中的哪一步对应?”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现左移一位本质上就是将“ 23×10 ”的结果用数位对齐的方式表示出来,从而理解竖式计算的逻辑原理。这种将真实情境引入数学教学的方法,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算法与算理之间的联系,而非被动接受规则。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拓展情境,比如:如果每本书的价格降低 2 元,那么总收入会减少多少?学生需要综合运用乘法和减法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设置真实情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及其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引发他们的主动探究,是这种教学方法的关键所在。
三、通过合作探究激发思维碰撞,培养批判意识
逻辑思维不仅需要个体的独立思考,更需要在小组互动中接受质疑与修正。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培养他们的批判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相互质疑,并最终达成共识。
以“可能性”教学为例,教师设计分组实验,每组掷硬币 20 次,记录正面朝上的次数,并判断“正面概率是否为 1/2 ”。实际操作中,部分小组结果偏离理论值,这时学生产生分歧。有学生发问“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符,是硬币有问题还是实验次数太少?”教师引导各组汇总全班数据,发现随着次数增加,频率逐渐接近 1/2 。这一过程让学生亲历“数据收集—分析矛盾—归纳结论”的完整推理链条,理解随机现象中的逻辑规律。此外,教师可设计开放性任务: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使获胜概率为 1/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方案,如转盘三等分、抽签等,并在班级展示中互相质疑方案的合理性。合作探究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概率本质的理解,更培养了其批判性思维与逻辑表达能力。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要重视在小组合作中的思维交流与碰撞,让学生在质疑与修正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水平。
四、借助可视化工具梳理逻辑脉络,形成结构化认知
抽象的数学概念和逻辑推理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困惑和迷茫。通过使用思维导图、逻辑图等直观可视化工具,教师可以将这些抽象的逻辑关系具象化展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间的联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突破思维瓶颈,也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圆柱与圆锥”体积公式推导为例,教师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路径:从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底面积 × 高)出发,联想“圆柱能否转化为已知立体图形?”通过动画演示圆柱切割重组为近似长方体的过程,学生发现二者体积相等,进而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圆锥体积与圆柱有何关系?”学生通过装沙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的 1/3”,并将这一结论纳入思维导图。可视化工具将“转化—类比—归纳”的逻辑链条清晰呈现,学生不仅能记忆公式,更能理解其背后的数学思想。此外,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学生可借助流程图拆解步骤,逐步分析图形构成与计算顺序,逻辑思维的条理性显著提升。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梳理知识逻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结语: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持续渗透思维训练意识。教师应摒弃“重结果轻过程”的惯性,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合作与工具四维支架,让学生在“做数学”“说数学”“思数学”中经历逻辑淬炼,使数学课堂真正从“解题训练场”升华为“思维生长园”,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韩丽娟 .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J]. 新课程研究 ,2025,(02):89-91.
[2] 杨贵萍 .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路径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36):138-141.
[3] 马米洁 .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17):67-69.
作者简介:姓名:彭新霞(出生年月:1993.12 )
性别: 女
民族: 汉
籍贯: 甘肃省陇南市
学历: 本科
单位: 宕昌县城关第三小学
职务: 教师
职称: 中小学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 小学数学
教育阶段: 小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