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作用分析
高兴湖
利津县中心医院 东营市利津县 257400
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分析不同病变类型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的疗效,优化治疗方案,提高远期血管通畅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在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选取下肢血管病变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接受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或导管溶栓,干预组实施药物保守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步行耐力、缺血症状评分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干预组血管通畅率和步行耐力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术后即刻及随访6个月血管再通率显著提升,步行耐受能力增强,间歇性跛行缓解,运动能力恢复更佳。(P<0.05)。结论: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下肢缺血状况,提高血管再通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截肢风险,提升运动耐受能力。
关键词: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血管再通;临床作用
引言:
下肢血管病变以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糖尿病足相关血管狭窄等为主要病理基础,长期缺血可导致组织坏死、慢性溃疡,严重者需截肢干预。血管腔狭窄或闭塞造成供血不足,远端组织缺氧加剧,影响患者步行能力,并引发持续性疼痛,生活质量显著下降。药物治疗虽能延缓病变进展,但在改善血流动力学、恢复血管通畅方面存在局限,难以有效缓解症状。介入治疗作为现代血管疾病管理的重要手段,借助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导管溶栓等技术精准恢复血流供应,优化血管功能,提高远期通畅率。缺血状态的改善影响肢体功能的同时,还关系到创面愈合、运动耐受力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合理选择治疗方案,综合评估疗效,对提高患者预后、减少长期残疾风险具有重要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纳入下肢血管病变患者2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100例。对照组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45~82岁,平均(63.4±3.4)岁。干预组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44~80岁,平均(62.9±2.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筛选标准
1.2.1纳入标准
(1)影像学检查(CTA、MRA或DSA)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相关血管病变或深静脉血栓形成,并符合介入治疗指征。
(2)出现明显缺血症状,包括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足部溃疡或坏疽,病变程度达Rutherford分级Ⅱ期及以上。
(3)踝肱指数(ABI)≤0.7,血管造影显示存在≥50%狭窄或闭塞,影响远端血供。
(4)既往未接受下肢动脉或静脉介入治疗,或术后出现再狭窄、再闭塞,需要二次干预。
1.2.2排除标准
(1)造影检查证实病变累及髂动脉以上大血管或广泛弥漫性病变,无法进行有效介入治疗。
(2)合并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5或血小板<50×109/L,增加术中大出血风险。
(3)糖尿病足患者已发生广泛组织坏死,创面暴露骨组织或严重感染,需直接截肢处理。
(4)合并未控制的恶性肿瘤、终末期肝肾功能衰竭或其他预期寿命极短的全身性疾病。
1.3方法
干预组采用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血栓清除术或导管溶栓术,术后联合抗血小板、抗凝及血管扩张治疗,并随访6个月评估血管通畅率、缺血症状缓解、步行耐力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具体措施包括:(1)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根据血栓风险评估联合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抗凝,调整凝血指标维持安全范围。(2)血管扩张及改善循环:前列地尔经过扩张外周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能够提高微循环灌注,减少缺血性疼痛,促进溃疡愈合。(3)控制基础疾病: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者,调整降压药、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他汀类药物,稳定全身代谢状态。
1.4观察指标
①血管通畅率:术后即刻及随访6个月行血管超声或CTA检查,评估靶血管再通情况及狭窄程度变化。
②步行耐力:采用6分钟步行试验(6MWT)测定术前及术后步行距离,评估缺血症状缓解程度。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如果P<0.05,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血管通畅率
干预组术后即刻及6个月随访的血管通畅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差异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步行耐力改善
干预组术后6分钟步行试验(6MWT)步行距离显著增加,步行耐力改善率高于对照组,此差异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数据见表2。
3讨论
介入治疗利用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血栓清除术等手段,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恢复缺血部位的血供。手术即刻,显著提高狭窄或闭塞血管的通畅率,降低血管阻力,远端组织灌注增强。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介入治疗后的血管通畅率远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血管通畅的恢复既能减少局部缺血引起的疼痛,还有效促进组织修复,提高创面愈合能力。此外,血流动力学的改善对远期预后具有决定性作用,能够减少继发性血栓形成以及慢性缺血性溃疡。影像学随访表明,支架内再狭窄率随着术后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的优化而显著降低,进一步提高支架的长期稳定性。动态监测踝肱指数(ABI)及血管超声数据,有助于早期发现血管狭窄趋势,及时调整后续干预措施,保证长期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疾病进展涉及血流动力学异常、动脉弹性减退、血小板聚集增强、微循环障碍等复杂因素,干预策略需基于精准评估,优化血运重建方式,平衡治疗收益与风险。动脉再通既改善缺血状态,又能降低组织坏死概率,提高肢体功能恢复潜力。步行能力的提升关乎血供质量、代谢调节与神经肌肉适应,运动耐受力增强是血管修复的外在表现。
参考文献:
[1]张继光, 杨贤达, 靳开星.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介入治疗后血清NLRP3及sVCAM-1水平对再狭窄的意义 [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 16 (05): 573-576+582.
[2]刘磊, 靳泉鹏, 马千红, 王燮辰, 付文君.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腔内介入治疗联合西洛他唑治疗短期效果观察 [J]. 宁夏医学杂志, 2023, 45 (12): 1074-1077.
[3]田野, 狄涛, 张文斌, 再英·叶尔宝, 李新喜, 白超, 张磊, 杨镇玮.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 22 (21): 2304-2307.
[4]苏晨蓓, 丁海霞, 杜亚萍, 马红芳, 王富军.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联合微灌注治疗的近期疗效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 [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3, 31 (10): 755-758.